触龙赵太后,千古大忽悠2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001更新时间:2014-04-3021:00:53
作者:菜九段更新时间:2013-05-0621:12:10
2.此刻他的感觉再好不过
触龙说赵太后(以下简称《触》文)的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乃千古名篇,司马迁将其全文加载《史记》,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秦昭王四十二年、燕武成王七年、齐襄王十九年)。此文确实非常好,以至于后世选本如《古文观止》等均予以收入,一直以来的中学课本更是作为必读篇目,不知这个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撇开历史真实性,其情节还真是蛮精彩的。触龙进说之经验,堪称谋臣策士的模板,其开说之巧妙,议论之简捷有效,结局之圆满,确实令人叹服。只可惜,此文妙是妙矣,但想让一个被你打的满头包的人出来帮你打架,太过匪夷所思,跟与虎谋皮性质相去不远。所以菜九忍不住要出来扫人们一个兴,把其中的猫腻抖露抖露。
《史记》上述记载中,只有“秦伐我,拔三城”这一句,非《战国策》内容,看来这一句话是有来历的,可能是直接引用了赵国的历史文献。可能为史公亲眼见过的赵国历史文献遗存,并据此作为《赵世家》的撰写材料,所以《赵世家》的资料非常珍贵,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到触龙说赵太后这一段落,可能只有这六个字是来源于原始材料。秦拔三城于何地,史无交代。菜九以为,可能是鬼不生蛋的地方,相当偏远呐。为什么这样说呢?秦拔赵三城事,《秦本纪》未载;齐援赵事,《田齐世家》未载;赵国的兵员损失也没有提及。如果直接用了赵国文献,这个赵失三城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否会因为失了三城,便向齐国求援,就很成问题。赵与秦相邻,秦位于赵的西边。此时秦赵的边界又何在呢?答案是距其国都邯郸甚远。因为距此年最近的一次赵秦之战,是五年前的赵秦阏与之战,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秦阏与战后,便没有大规模的冲突。而韩之上党,此时亦未陷落于秦,可以肯定,秦赵的边界远在阏与以西,三城之失,也应该是发生在距国都邯郸很远之地,远未危及到赵国的存亡。在这个前提下,赵国是否会表现得惊慌失措,急于对外求援,就很成问题。
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赵国是当时唯一能以一国之力与秦对峙、并且有过胜秦记录的国家。作为三家分晋后的国家,起先以魏最强,赵与韩则不值得一提。但自赵武灵王实施强兵国策后,赵国开始迅速强大起来。而强大起来的赵国就开始寻求向外扩张之道。强大起来的赵若要扩张,就需要对付的是东面的齐与西面的秦,而当时的魏已经衰落,不足为虑。齐被打得满头包,就是赵对外扩张的结果。正因为赵的扩张关系,齐国这个东方霸主兼军事强国,就由一个强国变成差点亡国,成了一个弱国。可能人们会说啦,破齐不是燕国的事吗?是啊,燕灭齐的事留下了很多佳话,诸如千金买骨啦、黄金台啦,好像燕昭王一朝礼贤下士,就一下子引进了人才,终于一雪前耻,以一个弱国完成了破齐壮举。听起来很动人,事实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破齐英雄乐毅并不是以燕将的身份破齐的,而是以赵相国的身份率五国之师破齐。燕国是个大国,但也是一个弱国,根本没有向齐叫板的实力,燕要报齐破燕之仇,就必须拉上其他国家。他们首先就拉上了赵国,再由赵国穿针引线联络了所有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将齐给灭了。如果仅仅靠燕国,根本不会有人理它。换言之,没有赵国,燕国什么也做不了。此前的齐国太过嚣张,灭宋、侵楚、侵魏,搞的天怒人怨。虽然任何一国与齐交手都不会占到便宜,但只要有一个国家出面,就可以将各国纠集起来。而破齐正是最符合赵国现实利益的事,所以赵国干这个事非常热心。正好燕国派乐毅前来商量破齐之举,是一拍即合,各国也踊跃参加。就是秦国与齐悬隔辽远,也积极参加。因为齐国也是阻碍秦国侵略的重要力量,所以削弱乃至消灭齐国,非常符合秦国的利益。于是,齐在当时列国的联合进攻之下,迅速灭亡,复国则是以后的事。赵国不仅在破齐期间占领了齐国的大片领土,就是到了齐复国之后,赵还是不断侵占齐国疆土。灭齐主谋乐毅在燕失势后,也是到赵国避难,并受到丰厚的赏赐。齐国山河破碎,社稷倾覆,如此痛彻骨髓的深仇大恨,想来应该不会像今天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傻,一点也不知道其满头包是怎么来的。鉴于齐对赵的痛恨程度,绝不会在恨燕之下。因此,只要齐国不喜欢满头包,它就绝对不会对赵施以援手。
从赵武灵王强兵,至此已历三代,其中惠文王一代为赵国的鼎盛时期。赵孝成王接手的国家,正值国力鼎盛、军力强劲的时期。从几年以后赵国能集中四十万大军与秦决战长平一事分析,此时的赵国即使失了三城,也根本没有伤到元气。再说了,除白起以外,当时的名将基本上全部集中在赵国,他们是乐毅、田单、赵奢、廉颇、蔺相如,可谓人才济济。当然,乐毅投奔赵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此时存亡不详;赵奢此时是否健在,亦无法确定;但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