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特战兵王> 第三十七章 谢公的底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章 谢公的底细(2 / 3)

弦外之音,问:“你可以详细向我介绍一下谢公了吧?”

金玲玲整理了一下情绪,沉思了片刻之后,把自己掌握到的情报大致讲了出来。

谢公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这样一种出身再加上其父较为敢言,所以整个家庭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场浩劫让谢公失去了父母,自己的身体也受到了严重的戕害,还落下了不太严重的残疾。

**结束之后,国家对此前的历史做出了彻底的反思,并开始着手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平反遭到错误打击的对象。

国家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使得当时的谢公看到了希望。

既是出于家族的传统,也是奉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他毅然决然的投身到了高考队伍之中。

但是生活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谢公生活在唐山周边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落实国家政策的时间比较晚,所以谢公的家庭没有得到及时的平反。

而且,恢复高考伊始,不是让学生平等参加考试争取入学资格,而是依靠推荐。

谢公因为自己的家庭成分不好,所以没有能获得推荐。

后来国家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制度,虽然谢公还是适龄青年,却已经对此心灰意冷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在遭到生活的一连串打击之后,谢公很可能产生了反社会情绪。

他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够公平,就开始想方设法的报复这个社会,同时把自己失去的和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加倍的夺回来。

不过与其他反社会者不同的是,谢公没有去尝试破坏社会和秩序,而是让社会和秩序为己所用,等到拥有了足够的能力之后去腐化这个社会。

谢公由于有着足够的远见卓识,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国家的政策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闭关锁国和计划经济时代即将过去,于是果断的决定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迷茫状态,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国家接下来将会何去何从,谢公则勇敢的做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搞起了个体经济。

等到国家明确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目标,多数人纷纷而开始尝试下海经商,谢公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了。

谢公最先做的生意是个体运输,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当时的商品流通很不便捷,而不同地域之间的居民对其他地域的商品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这项生意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赚到了足够的钱之后,谢公利用自己掌握着的运输力量开始倒买倒卖,最先搞的是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贩运海鲜。

尽管已经有政策允许搞长途运输,并且有限度的允许商品流通,但是仍然没有完全的放开,而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没有跟上去。

所以谢公的行为是非常冒险的,当时的刑法有个罪名专门惩治这种行为——投机倒把罪,谢公最后就落了这么一个罪名。

其实谢公在从事长途运输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眼红了,等到贩运海鲜赚了大钱,有些人终于坐不住了。这些人或者属于权力部门,想要进来分上一杯羹,或者是满怀嫉妒的同行。

刚开始的时候,谢公不愿意向强力低头,结果把事情搞得非常僵。

而刑法中投机倒把这条罪名,给了这些人以充足的理由和借口,对谢公实施打击。

谢公曾一度濒临深陷囹圄的境地,全赖在中级法院任高职的一个亲戚运作,总算才能成功脱罪。

这场风波让谢公赔进去了很多钱,但同时也起到了当头棒喝的作用。

谢公敏锐的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和深入,腐败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既是因为国人从来都有腐败的传统,也是因为当时的体制使得权力缺乏监管,而缺乏监管的权利必然要滋生腐败、

谢公没有兴趣去反腐,甚至希望腐败的越厉害越好,于是投身到了腐败的行列当中去。

从此之后,谢公生意虽然还照样做,但是赚到的钱却不是留在手里,而是打点给了各个相关管理部门,到后来发展到了其他所有政府机构。

在最疯狂的时候,谢公全年几乎没有剩下一分钱利润,甚至还往里面搭进去了很多的钱。

谢公最初是让自己那位在法院工作的亲戚帮忙牵线搭桥,去结识各个政府部门的官员,在有了一定的人脉之后,又通过这些人脉结交更多的官员。

对于结交到的这些官员,谢公表现得十分的慷慨,喜欢钱的就大把的送钱,喜欢女人的就介绍给几个美女。

而且这些官员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本人及妻子过生日,或者子女升学,或者长辈做寿,再或者是其他红白喜事,必然都能得到谢公大礼相赠。

虽然其他下海的人也都要打点各路关系,但是从没有一个人敢于像谢公这样,在回报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就投入,而且慷慨到了如此地步。

谢公的这种大胆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