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章节为番外篇,与主线剧情有所关联,但并不影响日后主线剧情发展,不喜欢的读者可以直接越过,以免混淆.....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刚刚开元建国,中原各地到处是残垣断壁百废待兴,唯独山西一带风调雨顺蒸蒸日上,人丁兴旺,为了平衡各地的人口劳力,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山西征调大量民夫劳力迁徙中原各省,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但是无奈皇命难违,只得拖家带口背井离乡。
黄启铭,山西洪洞县人士,在朝廷政令的要求下,无奈带着妻儿老小背井离乡,当时的黄启铭跟所有的离乡民众一样,心中的离乡伤情油然而生,在当时大多人都不愿离开家乡,所以总是几步一回头观望,直到家乡的房屋都看不到了,隐约只看到村头的那颗大槐树,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话,问我祖先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黄姑姑和黄金魁家的小院门口种的那棵大槐树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所以才种下的)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大明经历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四位皇帝,而此时,正是仁宗年间,距离黄启铭离乡已经三十多年了,黄启铭当时离开山西老槐树时就近取道,直接到了陕西关中,黄启铭也有个儿子叫黄楼远,他当时给儿子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也许是思乡情切,所以取了楼远这两个字,用以暗示离乡思家之情。后来黄启铭就死在了关中,留下了儿子黄楼远一人在陕西生活。当时由于是官府的官方迁徙,所以黄启铭到了陕西就由当地州府分派了土地房屋,自己死后就将这些东西留给了儿子黄楼远。
后来黄楼远在当地娶了一房媳妇,日子也渐渐地过得舒心,越来越好。
黄楼远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叫黄岐藩幼子叫黄岐镇,还有个小女儿叫黄岐燕。
由于妻子身体孱弱,生下孩子后就病重死去,三个孩子都是黄楼远一个人亲手拉扯大的,又过了几年,黄楼远为自己的大儿子黄岐藩取了媳妇盖了房子。唯独令黄远楼最为头疼的就是他的小儿子黄岐镇,因为这个小儿子整天不务正业,到处跟一帮和尚道士瞎混,学习捉鬼平妖的法术,在十里八乡是臭名昭著,回到家里也是时常与父亲黄楼远发生争执。
好在哥哥嫂嫂相对仁厚,时常给弟弟黄岐镇管饭照料,但是黄岐镇似乎从来不领情,还经常对外声称哥哥嫂嫂是一对傻缺,只会男耕女织,老实巴交不可理喻,但是这混账的黄岐镇唯独对自己十二岁的妹妹很关爱,后来妹妹嫁到山西,黄岐镇一口气跟着送亲队伍走了几十里地,依依不舍,可见兄妹之情何等深厚。
据说,送完迎亲队伍,黄岐镇回来时哭了一路,差点把眼睛都哭瞎了,好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位高人,当时黄岐镇以为那高人是个江湖骗子,还与其发生了争执,后来被那位高人美美的收拾了一顿,这才心服口服,跪在地上拜其为师,那位高人帮助黄岐镇治好了眼睛,突然发现黄岐镇眼睛在夜里发出一红一绿的幽光,那高人大为惊骇,没成想这小子居然长了一对阴阳眼,认定其是个人才,所以将其留在身边传授法术。
期初黄岐镇想和师傅学习算命的把戏,以便日后在江湖上坑蒙拐骗混口营生,没成想自己师傅并非道家门人,而是无量元始天尊门下的第九十九代阐教传人,后来在师傅精心栽培下,顽劣不堪的黄岐镇渐渐也修身养性,成为了一名阐教法师,后来师傅仙逝,黄岐镇就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成了阐教的第一百代传人。
黄岐镇学成出山以后,并未回家务农,而是天南地北的四处闯荡,连自己的父亲病逝也未回去,后来得知父亲死讯,黄岐镇悲痛欲绝失声大哭,连夜从外地赶回陕西富平,没成想却被哥哥嫂嫂挡在灵堂外,不许进去,说来也是,黄岐镇的兄嫂原本也是仁厚之人,但是黄岐镇自从送妹妹出嫁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家里的重担都是哥哥嫂嫂承担,一面照顾自己的孩子,一面还要赡养老父亲,这中间的辛苦,谁人能知,而黄岐镇游山玩水降妖除魔一去就是十来年,如今听闻父亲去世,自己回来就要当孝子,作为一直在榻前伺候的哥哥嫂嫂当然是不答应了。
还真别说,自从跟了师傅修习阐教法术,黄岐镇也一改年轻时的混账性子,变得忠孝节义面面俱全,既然哥哥嫂嫂不让进,但是自己怎么说也是个孝子,以前也有对不住哥哥嫂嫂的地方,也不便跟兄嫂争执,于是黄岐镇披麻戴孝一个人在父亲灵堂外跪了三天三夜并且不吃不喝。用以聊表孝心。
后来妹妹也带着女婿回来了,自己的妹夫家大势大,在山西晋王朱美圭府上做了一个领书,当时妹妹和妹夫都力劝黄岐镇一起去山西投效晋王朱美圭,但是黄岐镇死活不肯,于是夜里不辞而别又开始了四处流浪。
黄岐镇一生并未婚配,也没有子嗣,至于后来我们讲的陕西康王村的黄家后人,黄矸驰、黄姑姑(黄金牛)、黄金魁、黄宝槐这些后人,都是黄金魁哥哥嫂嫂的后人,为何,这里我们不讲,日后在主线剧情里会慢慢告诉大家,总之,黄金魁一生没有老婆,但是他也爱过一个女人,可惜的是,这个女人并不爱他,反而是爱上了后来和黄岐镇结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