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秦客> 第125章 大秦驰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大秦驰道(1 / 2)

海城往西走三十里,有条不起眼的官道蜿蜒向东,官道年久失修,路面上坑坑洼洼,长满了荒草,路上行人寥寥,昏鸦飞过,颇有点山林荒村的味道。

被暴雨冲毁灌满积水,水中生长着青蛙水蛇等各种小动物,下雨的天气能听见青蛙在官道下面呱呱乱叫。

有这样一条官道,人走在上面毛骨悚然,马车走在上面,会有倾覆的危险。

没人知道,这条路曾叫伐匈直道,名字充满霸气,与他落寞的现状格格不入。

有一些人和事从前被人提起又很快被彻底忘却。

很久以前,齐孟偶然听到一部电视剧,名叫《某某直道》,讲的是秦国修筑驰道,这部电视剧最后票房惨淡,导演赔的倾家荡产。

在电视宣传海报上,一大波过气明星穿着肥厚的羽绒服站在古城墙前搔首踟蹰,在镜头前摆出各种造型,新闻解说里反复提到电视剧取景的某某市某某景区,听起来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那里荒草丛生什么也没有。

《大秦直道》迟迟没有出现在各大卫视,或许匆匆放映一遍就被下架了,谁知道呢?

伐匈直道让齐孟想到了大秦直道。

有些人和事显赫一时被人提起却很快如流星坠落,消失寂静无声,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有一群归鸟向西。

直道一端起于燕国境内,另一端链接齐国海城,沿途经过静寂的村庄,静静的河水,恬淡的村民。

谁画出这天地,又画出我和你。

临淄大战爆发前,伐匈直道已经享受了百年和平时光。

一百年间,乐毅伐齐,田单复国,日月失色,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这一切都与伐匈直道无关,岁月静好。

历史将这里遗忘,由于伐匈直道远离主战场,不被被双方统帅注意,一直默默无闻。

只有穿着殷红色长袍运送货物的商人才从这里经过。

燕齐世代为敌,两国在对待商人群体的态度上却是惊人的一致。

商人在国中地位很低,排在农人之下,仅仅比奴隶好一点,商人着装被规定只能穿红色,这多少要比奴隶好很多了:奴隶没有衣服可穿。

长达数百里的官道上没有设置一座驿站,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不过却也是真实情况。

当年,匈奴频繁南下侵扰燕齐两国,为了抵御匈奴,两国派出代表商讨在北部修筑官道,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相互扯皮推诿后,工程终于开始动工,还没修到一半,西部边境那边,赵将李牧大破匈奴,斩杀十余万,匈奴人退回草原。

两国匆匆合计,都觉得这条路没必要再修筑下去了,于是这条修了一半的伐匈直道就被永远搁置下去。

燕齐两国都认为对方有照顾本国商人的义务,最后,商人被弃置不顾,自生自灭。

鱼商们路径伐匈直道,将一辆辆海鱼从东海驮到燕赵内陆贩卖,再将内陆的粮食布匹运回海城,一趟下来可以赚取双倍的利润。

尽管如此,因为路途过于艰险,愿意经过这条路贩运货物的商人寥寥无几。

临淄大战爆发后不久,伐匈直道渐渐繁忙起来。

凤天岛主齐孟坚信,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谁能掌握黔首谁就能掌握一切。

在这个冷兵器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里,人口是衡量国力的最重要要素,精兵强将是在大规模人口基础上训练出来的,没有黔首,所有的治国梦想都是虚无。

如同奥威尔在《1984》所说的“谁能掌握现在,谁就能掌握过去,谁也就能够掌握未来。”

鲁仲连带着岛主大人的殷切期望来到这里,斥候报道说,这几天陆续有马车从蓟城方向经过官道,除了马车,更多的是些扛着包裹行李脸色阴沉的旅人。

旅人操着急促难懂的蓟城方言,不告诉别人自己要上哪儿去。

脸色阴沉,脸上看不到一丝笑容,看样子不像是出国游玩的旅人,倒更像是匆忙逃难的难民。

官道上走出一位模样精悍的年轻人。

“喂!你们都是要去海城的吗?”

每天有数以千计的饥民从这里匆忙向各国逃命,这些人大都是从燕国逃难出来

新来的人口被分配在凤天岛东部五里的凤尾岛上,凤尾岛处于荒芜状态,这里将是未来重点规划的区域,凤天军占据海城之前,这里就已经是鲁仲连计划在凤尾岛上修筑更多的渔场,开垦更多的田地。

不过徐神仙却不这么打算,在他看来,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渔场农田上纯粹就是浪费,凤尾岛上有可观的矿藏,富含各种铜矿铁矿,这些资源如果不能综合利用,将会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齐孟站在凤尾岛最高峰缥缈峰上俯瞰整座岛屿,新开垦的田地星罗棋布像俄罗斯方块,新招募来的农民们像甲壳虫似的穿梭在田野间,忙活不停。

“岛主准备何时出兵?”

赵良显然对眼前这幅田园牧歌图并不感冒,在他看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