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将密信发往京城,赵孝锡就推算着回复的时间。只是相比往常,密信都会准时快速的往达。这次的密信递交京城,却停留前后三天左右的时间。
同这封密信一起送来的,还有京城布衣阁传来的绝密情报。上面讲述了此次延误的原因,更多是赵煦为此事,找过高太后跟信任的大臣商议,最终才做出模凌两可的决定。
或许是去年的兰州大战,让大宋的君臣都觉得,如今的西夏不足为虑。现如今真正能跟大宋一较高下的番邦之国,唯有陷入内乱的大辽。
这种过度澎涨的自信心,若非有高太后细心压制,赵孝锡完全可以相信。赵煦跟那些忠皇派,会立刻发兵攻打大辽,觉得不应该错过这样的机会。
可在赵孝锡看来,如今并非收复大辽的最好机会。而且只要大宋一发动战争,原来争斗频繁的辽国各部,恐怕会立刻坐下来进行谈判,反倒让大辽捡个便宜。
相比大辽的内部纷争,那是兄弟不和进行的平叛跟反抗之战。如果大宋举兵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现在的大辽各部族一定会放下成见合力而战。
真变成那个样子,反倒给大辽各部一个和平谈判的机会。这点考虑,赵孝锡在赵煦询问,是否能发兵大辽时,已然在书信中详细注明了。
也许是觉得赵孝锡,现在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江湖的事情上。这让赵煦觉得,赵孝锡多少有些因私费公,没兑现替他打造一支无敌骑军的承诺。
若不是赵煦心中明白,他目前能够掌控的军队,就是这支赵孝锡统领的骑军。只怕赵煦也不会,放弃在他看来,绝佳攻打大辽的机会。
反倒是高太后。觉得赵孝锡很冷静,看出目前大宋的弊端。别看取得了宋夏之战的胜利,就把辽国也想象成软柿子。一旦轻启战端,除非能快速解决战斗。不然大宋必败。
做为擅守的宋军,想收复燕云十六州,除了需要面对那些守城军。还必须防备住,那些来去如风的骑兵。这意味着,大宋必须拥有一支能与辽军骑兵对抗的骑兵部队。
骑军如今的实力虽强,可人数就只有那些。真要拉到战场上,那怕能以一挡十,最终落败的也是骑军。如果把这些骑军苗子拼完,大宋组建一支骑兵的想法将沦为泡影。
如今大宋的文臣武将,要么抱着‘好战必亡’的理念。不愿意随意进行战争。要么就是抱着‘忘战必危’的理念,天天想着征讨四方,打造大宋的千古盛事。
反倒是赵孝锡非常清楚,这两种理念必须做到兼顾才行。不打无准备之仗,才是身为君臣都应该遵守的原则。这就意味着。战争只是做为一种治国手段,而非一把神兵利器。
此次收到赵孝锡发来的密信,赵煦觉得赵孝锡身为大宋的郡王爷,迎娶番邦的公主虽是一件好事。却很容易对皇权造成威胁,原因很简单,赵煦知道赵孝锡跟大理的合作。
如果说与大理合作,能牵制吐蕃保大宋西南的平安。也能方便赵孝锡在巴蜀组建骑军,赵煦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不太理会赵孝锡,跟大理皇室眉来眼去。
那么成为西夏驸马爷,才意味着赵孝锡的实力,开始渗透到北方之地。一旦赵孝锡有两个国家做后盾,那么赵煦想制衡赵孝锡。也会投鼠忌器。
对于身为帝王的赵煦而言,有一个高太后制衡就觉得很心烦。如果再多出一个赵孝锡,那他身为中原之主,又有什么意义呢?
帝王家无情,为了王图霸业的稳固。赵煦觉得兄弟情也应该靠边站。这点那怕赵孝锡也能理解,可真正看到赵煦做出选择,赵孝锡心里多少有些难过。
更令赵孝锡所担心的是,随着那位皇祖母开始渐渐放权,如今赵煦在朝堂上的威望也与日剧增。除了军权暂时,还受到高太后的压制外,文事上几乎赵煦说了算。
加上从京城传来的消息,那位皇祖母身体每况愈下,看样子能熬过这个冬天很难。结合自己所知的历史,赵孝锡清楚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赵孝锡也必须接受这种必然的结果。一旦那位权倾朝野的皇祖母殡天,大宋将正式进入哲宗时代。
如果赵孝锡不想跟赵煦硬碰硬,他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忍让。就比如这次的赵煦发来的密信,上面给予的回复就是,不能让西夏跟辽国结盟。
除此之外,却没说明到底让不让赵孝锡,成为西夏的驸马。总之,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旨意,却能说明赵煦其实也很纠结。似乎也不想,破坏兄弟间建立的情份。
也许是清楚,赵孝锡对自己的王图大业有用,赵煦也不想过多约束赵孝锡。却还是出于皇帝的原则,想要控制住赵孝锡的脚步,不让其脱离掌握之中。
面对这种模糊的旨意,反倒坚定了赵孝锡的信心。如果可以的话,这次的驸马他还必须争上一争。借此试探一下,赵煦最终会做出何种选择。
反正现在他手头的力量,更多都潜伏在中原,或者干脆移居到海外。明面上的力量,只有那幢人数少的可怜的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