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涌现的知名度最大的历史名人叫做包拯,人称“老包”、“包黑子”、“包青天”。读零零小说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疼爱,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可谓青年才俊。考中之后的包拯本来是可以做官的,但是,包拯认为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于是回到家乡孝敬父母,十年后,包拯的父母去世,包拯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样一算,包拯连续十三年没有出仕。
北宋是个重视孝道的王朝,包拯为了尽孝而十三年不仕,使得包拯的名声增加了光彩,包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做官,从知县开始,一直做到了宰辅的位置。
包拯在地方做官时,明察秋毫,破了很多疑案。有一次,有个农民的耕牛被人割了牛舌头,包拯知道后,指令这位受害人将耕牛宰杀卖肉,在宋代,实行保护耕牛的法令,私自屠宰耕牛的人会被惩罚的,包拯算到,那个割掉人家牛舌头的贼人肯定会向官府状告这家农民宰杀耕牛的,结果果真像是包拯预料的那样,割牛舌头的贼人真的向县衙告状,说有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巧妙地破了这个疑案。
包拯不仅善于为民做主,侦破疑案,还是个及其清廉的好官。包拯曾经在端州做过地方官,端州是个出产优质砚台的地方,原来的端州知府每年都向端州工匠索要大量超过国家规定数量的端州砚,用来孝敬那些京城的高官。包拯到了端州上任之后,不遵守前任留下的潜规则,免除了端州百姓规定数目之外的所有索贡,包拯离任时,未曾带走一个端州砚台。
令包拯名扬天下的事情是包拯不畏权贵,多次弹劾高官的行为。史书记载,包拯一生共弹劾过三十多个官员,有的官员被包拯连续弹劾多次,直到宋仁宗将被包拯弹劾的官员撤职为止。因为宋仁宗能够容纳包拯这样的官员,包拯才能够有胆量弹劾高官权贵们。
包拯曾经做过开封府尹,这可是天子脚下,城内居住着太多的达官贵人,都不太好惹。其中一些高官霸占惠民河修建花苑,闹得开封城在汛期时闹内涝,包拯不管这些花苑是谁家建的,一律进行拆除,开封城内的百姓都说包拯铁脸无私,是个好官。
包拯做开封府尹的时候,改革了开封府的诉讼制度,老百姓可以直接进入府衙大堂向包拯告状,老百姓认为包拯是个清官,不收任何贿赂,不给任何权贵情面,大家都说?黄河水可以变清,包大人也不会徇私。?
包拯是个良吏,不算是个政治家,他是个能够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法规、能够用儒家思想道德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官。
千年以来,大江南北流传着包拯的故事,戏剧舞台上常年上演着包公铁面无私的戏剧,老百姓喜欢包拯,是因为这种官在世间太少了,包公的主要缺点是不近人情,身上没有任何污点,从不近人情,使得包公能够挺直腰杆弹劾权贵。
有宋仁宗这样的皇帝,才会出现包拯这样的包拯,即使是这样,包拯一直是中国官场的一个另类。
宋朝是词作的繁荣时期,杰出词人辈出,其中,以填写花间艳词闻名天下的词人是宋仁宗时期的柳永(柳三变)。
柳永闻名天下,应该感谢那些青楼歌女,她们用美妙的歌喉将柳永的每一首新作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甚至一些新词被皇宫的歌女传唱,唱进了皇帝的耳朵之中。
柳永长在风光旖旎的南方,有着一副多愁善感的柔肠,南方的山水风云感动着柳永的心绪,人生的悲喜起伏使得柳永的情思难以抑制,于是,柳永的心绪化成了他笔下流动的文字。
柳永的作品传世的,有二百多篇,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引落了多少多情种子的眼泪,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离人唱着这首词与心上人哭别,从那些柔弱多情的歌女的口中吟唱出来,又似一把割断情肠的钢刀,引起无数多情人伤心欲绝。
柳永对自己的才华很有信心,他与无数读书人的心思一样,认为金榜题名才是自己的出路,于是,寒窗苦读的柳永来到繁华的汴梁城,参加了五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自以为手到擒来的功名竟然两次与柳永失之交臂,这对骄傲的词人柳永来说,打击可谓不小。
柳永不明白,科举考试筛选出来的是精通人情世故、法令条例的治国之才,而柳永的才华更多的是在艺术与文学方面,柳永对于自己的才华没有准确的定位,却产生了满腹的牢骚,这在他的一首著名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这首词叫做《鹤冲天》,词中写道: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