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义作为赵匡胤的继承人,继续执行赵匡胤的既定国策,于九七九年,发动了对北汉的战争,力图完成统一大业。Du00.coM
北汉经过北宋王朝的长期经济封锁,国力日衰,这次宋军大举进攻,北汉不敌,北汉皇帝刘继元出城投降。
出战胜利,使得赵匡义的头脑有些发热,他想一鼓作气,收复被契丹人长期占领的幽云十六州,一些大将劝阻道:?士兵们很疲惫,粮草接济困难,不宜连续作战。?赵匡义认为,假如自己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不仅可以创造伟大的业绩,堵住天下人对自己继位皇帝的非议,还可以恢复汉唐时代的疆域,成为一代杰出帝王,与李世民、刘彻齐名于青史。
九七九年六月,没等各路宋军会齐,赵匡义带着部分宋军匆匆出发,进攻河北地区的涿州,最后来到幽州城下。
辽军步步退让,实际上是一种诱敌深入之计,宋军越往北,粮草供应就越难,士兵们就越疲惫。
九七九年七月初,宋军与辽军在高粱河展开大战,宋军士气高昂,越战越勇,辽军誓死抵抗,死战不退,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正在这时,辽军名将耶律休哥所率的援军赶到,加上驻守淸沙河的契丹大将耶律斜珍也率军加入战团,辽方多了两支生力军,宋军最终抵挡不住,全面崩溃。
北宋开国以来集聚的精锐部队经过此役,几乎全部丧失,粮草辎重损失也很大,此役成为北宋国策的转折点,赵匡义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将力量从向外进攻转为向内守御,宋代的国策开始走向保守,被后世称为守内虚外。
宋辽之间的功放形势开始发生转变。辽朝会如何进攻宋朝呢?
公元一零零四年,契丹人趁着宋太宗去世,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即位而大举南下,一路打到黄河北岸的澶渊城下,威胁东京汴梁,北宋朝廷很震惊。
大多数大臣惧怕契丹人,劝说宋真宗迁都,避一避风头。宋真宗很懦弱,想答应这些大臣的建议。
宰相寇准知道其中的厉害,这位很强势的大臣坚决阻止宋真宗迁都,并且要求宋真宗北上,亲临前线鼓舞士气。
契丹的骑兵很有冲击力,但是,骑兵对于城市基本无法发挥作用。宋军的器械很先进,特别是宋朝制造的强弩射程很远。
契丹人的统帅孝垯凜仗着自己很英勇,亲自来到澶渊城外侦察地形,宋军小军官张环隐藏在暗处发射劲弩,一支利箭正中萧垯凛的额头,萧垯凛从马上坠落下来,最后因为伤势过重而死去,契丹军队士气大落。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催促下,来到澶渊城头,宋军军威大振,契丹人发动的进攻,被宋军击退。
宋真宗想乘胜而收,契丹的女主人萧太后看到宋军的力量不可小觑,只得放弃灭宋的计划,两国开始议和。
宋真宗派遣大臣曹利用与契丹人谈判,宋真宗私下对曹利用说:“不能割让土地,可以答应每年给钱一百万左右。”
宰相寇准对曹利用说:“虽说皇帝许诺百万数字,但是,只要你超过三十万,我一定会斩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很害怕寇准,他与契丹人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契丹与宋朝结成兄弟之国,契丹为兄,宋朝为弟,宋真宗称呼契丹的萧太后为婶母,宋朝每年给契丹十万白银、二十万绢,双方各守疆界,不得互相入侵。
契丹与北宋实际上处于力量基本平衡状态,契丹大举南下,并没有多大胜利把握,而宋朝经过几次失败,损失了数十万精兵,也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雄心与自信,所以,双方才能达成妥协。
契丹南下,多半是为了钱财,不是为了土地,北宋花钱买平安,契丹与北宋之间从此之后,再无大的战争发生,澶渊之盟虽是城下之盟,对宋朝有些屈辱,但是,北宋财政收入达到数千万之多,三十万的数字,不算难以承受的程度,比起一场大战就需要的上千万银子来说,三十万是划算的。
北宋前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契丹人的,契丹与宋实现了和平,北宋的外部压力大大减轻,宋朝可以专心于内部问题,尤其是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宋朝之所以能够造就超越隋唐时代的高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事实上,澶渊之盟的签订,是一个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