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江河奔流> 管理财政有人才 杨炎刘晏第五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管理财政有人才 杨炎刘晏第五琦(1 / 2)

国家每天都需要钱粮的,平定安史之乱,更需要大量的费用,第五琦是个财物专家,他主动找到唐玄宗,要求担任江淮租庸使,负责为国家筹集钱粮。读零零小说

第五琦的方法是,国家掌握食盐的销售,安排一些农户专门制盐,国家控制食盐销售,获取利润。

第五琦主张铸造更多货币,就是今天各国常用的滥发“钞票”、制造通货膨胀,他命令工匠在制造铁币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铜,比之增加十倍,国家花费了不大的成本,就制造了十倍币值的货币,国家发财了,老百姓成了“冤大头”,这是一种搜刮民财的“缺德”办法,皇帝老子高兴了,百姓却遭殃了。

过去,国家的财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藏在左藏的政府仓库中,由户部度支,皇宫中也有仓库,那是皇帝的小金库,供应皇帝及其宫中的开支,这是两条线。第五琦建议,将政府的仓库转移到宫中,由太监负责管理,皇帝花钱可是方便了,可是,国家的财政部门失去了对政府财政的管理支配权,不知道国家收入多少、支出也没有保障,宦官们不断贪污受利,相互勾结,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第五琦之后,唐朝中期又出现了一位财务专家,就是宰相杨炎。杨炎针对国家财政的弊端,提出了两大改革措施,首先是将国库从皇宫中移除,由宦官之手再次转交到政府财政官员手中,皇帝的开支与政府的开支分开,每年计算好国家的收入,做好预算,量入为出,做到收支平衡。

中国古代财政第一次提出做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是从杨炎开始的,以往的财政是花多少,就向百姓收多少,杨炎改为,收多少,就花多少,这一颠倒,可是一种革命性的措施,杨炎干预提出将财务大权从宦官手中重新收回到朝官之手,是很有魄力的。

唐代宗支持杨炎的建议,说道:“一些财赋重新收到左藏,依照旧法行事,从中选出三、五千匹好帛,送到宫中即可。”

杨炎针对当时租庸调制度的弊端提出实行两税法的建议。唐朝初年的均田制已经名存实亡,有田产就有租、有男丁就有庸,有户口就有调,从唐玄宗时代开始,户籍登记制度逐渐废弛,许多家庭,或者因为有人做官,或者有人做了僧人,就免除了赋税;这样一来,富裕家庭有钱却不交税,穷人的负担却越来越多,百姓难以承担,大多逃亡,定居在本土的人口,不到原来的百分之五十。

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先计算州县每年所需要的费用及其向中央缴纳的税收数目,将这些数量分摊到夏秋两季,每户人家,不分贫富,都要承担,原来的租庸调全部免除。

安史之乱时,几年之内,天下的人口,十之八九都死了、或者逃走了,国家财物很困难,杰出的财物专家刘晏被任命为转运使,他为唐朝的财政改革、扭转财政困难局面做出了解除贡献。

刘晏是个财政天才,他重视搜集财物信息,他用高薪招募健步善走的人,收集四方的财政信息,地方政府上报有关信息之前,刘晏已经掌握了天下各地的相关信息了。

刘晏认为,找到并使用适当的人才,是很关键的;要使用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担任财物官员,因为这些人一旦受到受贿的罪名,他的仕途就完了,士子能够把持住自己,保持清廉;而一般办事人员,终生没有升迁机会,难免重于财物。”

刘晏善于使用手下,部属在千里之外,奉行刘晏的命令,如同在刘晏跟前一般,没有敢于欺骗刘晏的。

一些达官贵人,走后门找刘晏安排职位,刘晏都答应,但是,刘晏只给他们安排俸禄高的位置,从来不给他们安排关键岗位,有关交通、船只、巡院的重要职务,都要使用杰出人才。

刘晏的理财思想是——爱民为先,捕鱼要先养鱼。刘晏认为,人口越多,税收就会越多。各地的财物消息及时传到刘晏耳中,丰收了,刘晏就及时安排高价买入;歉收了,刘晏马上安排低价卖出库存,百姓得到实惠,免于破产,刘晏从来没有等到民众困顿、疾饿、逃亡的消息报到中央,就提前安排好救济措施,刘晏做了转运使,十年间,国家的人口增加了一百万户;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刘晏采用食盐专利的方法,供应军队官府的费用。东部地区,刘晏安排食用海盐;西部人口,食用池盐,刘晏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其他地方的盐官都撤去,减轻了国家负担,当盐贩子高价贩卖食盐时,刘晏就安排官盐低价销售,平衡食盐价格,江淮一带的盐税,从原来的四十万增加到六百万,国家富裕而人民不受害。

在运输方面,原来的运输管理方式,费用极高。刘晏认为,长江、汴河、黄河、渭水的河水情况不同,不是所有的船只都适用于所有的河流,应该造出不同的车船只,将河运分为四段,沿途建有仓库,辗转运输,运量增加到一百万斛,没有伊豆一斛沉覆。

刘晏深通人情世故,他安排造出的船只特别好用,但是造船费用很高,有人想不通,询问刘晏。刘晏答道:“从长久考虑,就不要吝啬小钱。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