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江河奔流> 诗仙李白配盛世 张说一代太平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诗仙李白配盛世 张说一代太平相(1 / 2)

唐朝是诗歌的海洋,李白是这个大海中最璀璨的浪花。Du00.coM

李白年少时,就惊动四方,他游历四川时,写下了两首名诗。其一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写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充满对生活的向往与朝气。

其二是《峨眉山月歌》,诗中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自由驰骋于万里时空之中,表达了诗人要与朋友分别,到更大的世界建功立业的胸怀。

李白来到庐山,庐山奇异的风光,使得李白诗兴大发,他用自己独有的夸张手法,写了千古奇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李白能够有这种想象,只有开元盛世才能造就如此雄奇的诗篇与诗人。

在杭州,李白写下了一首咏怀诗《乌栖曲》。表达了他对历史往事的见解:“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李白终于到了长安,见到了李隆基,建立了开元盛世伟业的唐玄宗,已经开始满足于已有的功业了,已经开始追求人生的各种享乐了,李白在李隆基的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点缀自己锦绣江山的书生罢了。

李白的确为李隆基写过几首迎合诗,其中为大家熟悉的三首诗篇是赞美杨贵妃美貌的,用来谱曲演唱的。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名花倾国两相欢、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不想只做个御用人文,这与那些供君主玩乐的玩偶有什么两样?李白很苦恼,他写出了很多反映自己内心痛苦、不满的诗篇,直到今日,我们读起来,仍能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将进酒》之三,“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幸亏李白是不得志的,所以能够为我们留下千古名篇。我们是幸运的,今天可以读到诗人的诗作,知道了人间竟有过如此“谪仙人”。

宋璟之后的名相还有不少,其中,张说应该能够算是其中一个。

张说是个很用胆识的人。720年,北方的突厥人叛乱,张说正担任并州长史、天兵节度大使,他带着二十个部下,带着朝廷赐予的节杖到突厥人的大营慰问,部下劝阻张说不要去冒险,张说说道:“我的肉不是獐子肉,不怕人吃;我的血不是野马血,不怕人用刀刺吸。士大夫到了国家危险的时候,要敢于为国效死。”张说闯入突厥人营地,使得局势安定下来了。

唐朝初期,戍守边疆的军队经常保持在六十万人,到了唐朝中期,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等都很安分,没有强大的敌寇,张说请求裁剪军队,减少到二十多万人,李隆基有些疑虑,张说奏道:“我在边境戍守,知道军情,士兵多了。只不过是将帅奴役、赢取私利的工具罢了,留着多余的士兵,反而妨害农事,我愿用性命担保此事。”唐玄宗这才答应。

按照唐朝初年的府兵制度,均田农民必须服兵役,到六十岁为止,但是,服兵役的士兵家属,并没有按照规定得到免除杂役的好处,士兵们纷纷逃跑。

张说向唐玄宗建议,请求将府兵制改为招募制,因为随着均田制已经在事实上无田可均,府兵制可是名存实亡,国家实行募兵制,免除服兵役的士卒家属的各种徭役、订立各种优待条例,李隆基同意了,逃亡士兵纷纷归队应征,十天内就得到精兵十三万人,唐朝的兵农合一制度,演变成了职业兵制度,军人的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广州都督犯了罪,宰相张嘉贞建议用棍棒责打,张说反对,说道:“刑不上大夫,意思是大夫接近君王,必须有耻辱心,士大夫可杀不可辱。”李隆基认为有理。

张嘉贞不高兴,退朝后对张说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说说道:“因为时运而当上了宰相,如果国家大臣可以收到鞭打,将来也会轮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的士大夫啊!”张嘉贞无话可说。

李隆基设立书院,召集很多文学名士,主管部门供给他们优厚待遇,中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