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指的是人工开凿的河流,隋朝之前的著名运河是邗沟与灵渠。www.DU00.COm邗沟是战国时期的夫差动用巨大民力修建,其目的是为了运送粮食与兵力,北上与齐国、晋国争霸;灵渠是秦始皇讨伐百越时,在南方修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运送粮食与兵力的。
中国的河流,受地形的影响,大都是东西流向的,缺少南北流向的大江大河,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就可解决南北之间缺少水上交通通道的难题。
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国家的主要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南方相对落后,一直是地广人稀,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没有被发挥出来。
从东汉末年开始,大量北方人迁移到南方,不仅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北方人南迁,把北方优越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南方经济开始腾飞。
北方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在不断地衰退,所以,北方的经济生产能力渐渐难以承受巨大的消费需求,如何将南方的财富,特别是粮食调集到北方呢?
千里陆运显然是不行的,路途遥远,费用庞大,是最不经济的。开凿大运河,用廉价的水上运输来解决南粮北运问题,成为首选的抉择。
可是,修建大运河,工程浩大,没有雄才大略,缺少经济基础,是无法承受完成的,历史将这一机遇交给了隋炀帝杨广。
隋朝经过隋文帝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库满满的,人口也增长了一倍多,是可以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于是,605年,杨广下令,动用数百万民工,开凿了长达两千多里的京杭大运河,河渠宽四十多步,运河的两边建有御道,种上柳树,从长安到扬州,建了四十多处离宫。
大运河的工期十分紧急,官府督促劳役过于急切,十分之五十的劳工被累死,用车子满载劳工死尸,从南到北,满路都是。
605年8月,隋炀帝乘坐红色的龙舟,离开长安,经漕渠,经过洛水,进入黄河,龙舟高四层,高达四十五尺,上面有正殿,内殿,中间有一百二十多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
隋炀帝的船队前后长达二百多里,数万人拉纤,所经过的州县,五百里之内,都要贡献食物,各种珍奇,载满了各种车辆,吃不完的食物,将要出发时,就在运河附近挖坑埋掉了。
后世评价大运河,褒贬不一,有的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还有一首:“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第三首:“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杨广本人所写的《乐府泛龙舟》中吟道:“柚橹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入,淮南江北海西头。六绺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踔讴。裾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在于用人,从哪里选拔有用的人才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制度与手段。
国君选人,首先是自己的亲族,比如自己的兄弟叔伯,比如周朝,周天子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在十分关键的位置,作为自己的屏障。
其次是外戚,与皇帝通婚的外戚,往往靠着裙带关系得到重用,他们升迁很快,经常能够出入宫禁,掌控机密,非一般人可比。
皇族、外戚虽然亲近,但是,也令皇帝不太放心,因为,兄弟争权、外戚篡权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是将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可靠。
可是,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皇帝无论如何是无法处理好全部国家大事的,秦始皇经常早期晚睡,翻阅奏章读得手腕都肿胀,还是无法完成,必须安排一些人做官,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一开始,夏商周的国君是从一些大部落中,选拔一些人才做官,这些人的职务是世袭的,这种“世卿世禄”制度,可以使得国君获得一些基本的、可靠地政治支持力量。
“世卿世禄”制度的弊端是,贵族子弟不用努力,就可以获得政治地位,担任重要职位,难免出现不太称职的问题,而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缺少进入官僚统治集团的途径。
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获得真正的治国之才,世袭制无疑已经成为选拔杰出人才的绊脚石,于是,各国纷纷在选拔人才方面出台新政策。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
哪位秦国人在对外战争中作战勇敢,立下大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与职务、奖励,秦国人在战场上拼命杀敌,秦师成为虎狼一般的军队。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基本稳定,靠着军功来获得职位的老方法已经无法应付国家的政治需求了,于是,汉朝皇帝开始使用“察举”、“征辟”制度,就是说皇帝不定期地从民间征召一些有名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