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年,北魏皇帝拓跋焘(拓跋嗣的儿子)想进攻凉州,拓跋焘征求崔浩的意见,崔好说:“北方的柔然族认为我们的军力不足,我们出其不意地攻击凉州,他们一定会惊慌失措的。Du00.coM”
大臣李顺出使凉州十多次,他说道:“凉州到处都是枯石,冬天的积雪达到一丈多深,大军到了凉州,一定缺少水草,人马饥渴,不能久留。”
崔浩反驳说:“《寒暑地理志》上说,凉州的牲畜是天下富庶的地方,没有丰富的水草,哪里来的牲畜?”
拓跋焘一向信任崔浩,训斥了李顺等人,决定出兵凉州。到了凉州,看到姑臧城外水草丰盛,拓跋焘对崔浩说道:“你的话应验了。”
崔浩说道:“我说的话一向实在。”
崔浩不喜欢佛教,而宠信道士寇谦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军到关中平定盖吴的叛乱,发现长安城内很多寺庙之内藏有兵器,地下室内有酿酒的器具、还有很多妇女,拓跋焘大怒,在崔浩的鼓动下,下令毁灭全国的佛寺,焚烧佛经,逼迫僧人还俗。
崔浩仗着自己的才能与皇帝的宠信,独揽大权,推荐北方士族几十人担任地方郡太守,著作郎高允叹道:“崔公不久要免不掉祸端了。”
拓跋焘命令崔浩主持撰写史书,拓跋焘说道:“一切按照事实来写。”
崔浩信任的著作郎闵湛、郗标等人,逢迎崔浩,说崔浩校注的《易经》、《论语》、《尚书》、《诗经》等,超过了前朝的马融、郑玄、王肃、贾逵,希望在全国颁布崔浩所著的版本,供天下读书人学习。二人还建议崔浩将所写的史书内容刻在石碑上,以表彰自己正直的史笔。
高允说道:“闵湛、郗标所写的事情,都是无聊的琐事,恐怕要为崔浩惹下大祸。”
崔浩命人刻下石碑,列于都城平城郊外,崔浩所写的魏国的先世,事实记载很细微实在,石碑立在路口,过往的鲜卑人看后,十分愤怒,向拓跋焘控告崔浩,说崔浩破坏国家的形象。
拓跋焘下令,杀死崔浩所属的清河崔氏全族以及与崔浩有关系的同宗族,还有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卢氏、郭氏、柳氏等,全都杀光。在处死崔浩之前,用囚车押着崔浩,几十个鲜卑卫兵向崔浩头上小便。
杀死崔浩之后,拓跋焘多次感慨道:“崔司徒(崔浩的官职)可惜”。是啊,崔浩侍奉拓跋氏三代君主,立下不世之功,因为据实写史,惹了暴君,遭受灭门之祸。
鲜卑族拓跋氏最忌讳人们说道他们祖先的事情,因为他们入主中原,心中发虚,他们担心汉人人多,不接受自己做他们的皇帝,天生的自卑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出身很敏感,到了过敏的程度。
鲜卑人统治中原,离不开汉族人士的政治智慧,同时,他们又很忌讳汉人过于聪明,他们不肯真正信任汉人,民族之间的差异与隔阂很很严重,民族融合的程度很微弱,北方注定要继续动乱下去,直到大融合真正实现为止。
崔浩生前曾经综合各家历法,考订汉朝以来的天象,制定了《魏历》,拿给著作郎高允看,高允指出其中的一些错误,过了一年多后,崔浩对高允说:“我没有仔细研究,你所说的是对的。”
高允虽然精于历法天象,但是并不推算并且给他人推算命运,他说:“阴阳灾异,很难知道;即使已经知道,也不要随便泄露,不如不知道好。”
魏国皇帝拓跋嗣问高允:“为政首先要做什么?”
高允说道:“微臣出身低微,只知道农事,国家广泛开辟田地,有了足够的粮食,就不用担心饥荒了。”拓跋嗣下令将田地交给人民耕种。
崔浩撰写魏史,详细记载了魏国皇帝的出身细节,惹了拓跋氏,崔浩因此被灭族。高允也是著作者之一,受到了牵连,太子拓跋晃想救下高允,告诉高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说。
拓跋晃见了皇帝拓跋嗣,说道:“高允地位低微,文章都是崔浩所写。”
拓跋嗣问高允:“全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说道:“是崔浩与我一起写的,崔浩很繁忙,大部分是我写的。”
拓跋嗣大怒,对太子说:“高允的罪过大于崔浩,怎么能够赦免呢?”
太子说道:“高允被吓傻了,胡乱说的。”
皇帝问高允:“是这样吗?”
高允说:“我没有脑子迷乱。”
北魏皇帝拓跋嗣叹道:“真是一个正直的人啊!”赦免了高允。
458年,北魏皇帝高宗想营建宫殿,高允劝道:“建国以来,所建宫殿足有用了,一个男人不耕种,就有人挨饿,何况需要动用四万人呢?”魏高宗接纳了高允的建议。
魏高宗常常单独接见高允,有时,几天也不让高允出宫。他对群臣说道:“国君有过错,不当面张扬,而是上书陈述,为国君掩饰,这才是忠臣,高允就是这样的忠臣。”
与高允一起被征用的大臣们,大都做到了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