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江河奔流> 三国对峙有胶点 老谋深算司马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国对峙有胶点 老谋深算司马懿(1 / 2)

魏蜀两国军队形成对峙,对于蜀国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后方运输,从益州(四川)运输粮食,道路十分艰难,随军携带的粮食最多能够支持数月,所以说,魏军的战略经常是,坚守城池,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整个防线不出现全线崩溃,蜀军的粮食用尽,自然就后退了。Du00.coM

蜀军进攻关中,有一条险道,就是从褒中出发,沿秦岭东进,走子午道向北,可以直接到达长安,这条道路更加崎岖,难以通行,如果对方事前布置伏兵,则会全军覆没,当年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大将魏延提出,率领五千奇兵,走子午道,出其不意,进攻关中,被诸葛亮拒绝,认为太险。

假如魏国大举进攻蜀国,那么,进攻的路线一般都是从关中(渭水平原)进入汉中。魏军的优势是兵多将广,蜀军的优势是地理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操曾经率领优势兵力在汉中与刘备鏖战,相持不下,退兵而去。曹爽曾经率领十几万大军,被蜀将王平的三万军队击败。

东吴与曹魏交兵的主战场在安徽境内的淮河一线,吴国的优势是利用大船来运输,来得快。魏国修建新城来驻守,吸引吴军弃舟上岸,来围攻新城。路上攻城不是吴军的所长,诸葛恪用二十万大军没有攻下魏军一千多人防守的新城。

魏军进攻东吴,从寿春出发,很快就会来到长江。吴军的水军在长江宽阔的江面驰骋,水上作战是吴军的所长,曹操用三十万大军与孙权亲率的七万吴军对峙,无法将对方压倒。

吴国袭击荆州,杀死关羽,地盘扩大到长江中游,双方对峙的焦点是襄阳、樊城。吴军的水军势力更强,魏军不敢轻易渡江。吴国的主力在下游,荆州一带的兵力只能够与相持的魏军维持一种力量基本平衡状态。

吴国如果从荆州出发,北伐中原。那么,进攻的方向会是襄阳、南阳一线。这里的地势开阔,适合魏国的骑兵驰骋,南方军队缺少马匹,步兵行动迟缓,对吴军不利,很难突破。

吴国将荆州从中间(湘江一线),分为东西两部分,各派一名大将镇守,相互牵制,荆州一带的吴军兵力不集中,弱于下游扬州一带的吴军,所以,襄阳一带的魏军,压力是最小的。羊祜驻守襄阳时,与吴国大将陆凯成为好朋友,双方互相来往,像是亲戚一般。

吴蜀两国长期处于联盟状态,他们可以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向魏国发起进攻,造成魏国必须将自己相对优势的兵力分开,顾此失彼,十分被动。

魏国为了对付吴蜀两国,常常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因为蜀国有着山川之险,不能轻易攻取;吴国有着水军的优势,不是北方魏国可以轻易战胜的。所以,魏国放弃了短时间内征服吴蜀的打算,转而进行内部休养生息,时间站在魏国一方。

魏国的地盘比吴蜀加在一起还大,更重要的是,北方经济更加发达,生产技术先进,只要魏国进行休整,不过三二十年,魏国的国力就能增长数倍,具有压倒性优势,那么,统一天下的只能是魏国,魏国只需要等待机会就可以了。

蜀国不自量力,以小攻大。从诸葛亮七出岐山。到姜维数次北伐,每次都劳而无功,造成国力损耗。蜀国大将张翼认为:“蜀国是小国,兴师远征,劳动人民,不太明智。”其实是很理性的观点。

魏国的强大,除了经济优势之外,更有人才优势,魏国最厉害的角色,在曹操之后,当属司马懿,司马懿的才华,在征讨辽东公孙氏的战争中可以显示出来。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派遣公孙度到辽东一带(今天辽宁)做刺史,公孙度到任之后,将郡中名门大户一百余家全部杀掉,全郡震惊。他往东攻伐高句丽,往西攻打乌桓,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汉家的天下要完了,我们一起图谋正事。”,公孙度自立为侯,自设官吏州县,开始割据一方。

公孙度的名气很大,中原一带很多人都投奔他,他盖了很多房子,等待着这些名士的到来。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上表请求汉献帝册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公孙度说道:“我在辽东可以称王,为什么称侯呢?”将侯印放在仓库中不用。公孙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

曹操讨伐袁绍的儿子袁尚、袁谭,他们逃到公孙康那里,曹操施加压力,公孙康将袁氏兄弟的脑袋砍下,送给曹操。

公孙康传位给公孙渊。曹操全力对付孙权、刘备,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应付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这位小诸侯知道,曹氏早晚要对付自己的,于是,公孙渊就向东吴纳贡。

东吴的孙权向公孙渊索要战马,大臣虞翻反对,孙权不听,前去辽东的船队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风,在成山一带避风,被早就等在成山的魏将魏田擒获。

孙权命令张弥、许晏、贺达率军一万多人,前去辽东索要战马,大臣张昭反对。孙权反复与张昭论辩,张昭不退让,并且痛哭流涕。孙权大怒,与张昭对哭。

张昭怨恨孙权不听自己的忠言,装病不再上朝,孙权怨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