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逍遥江山> 第2583章 治国治民俱外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83章 治国治民俱外事(2 / 3)

这几年来在脱脱不花的教导下,学习了《论语》、《孝经》,并每日练习写字两张,还将他学习所用的书册文具藏入小皮匣中,随时翻看,所以年纪不大,但见识学问已经很不错了,很多时候对局势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早前父子二人就顺帝出逃这件事上就有过争论,脱脱不花认为顺帝出逃是丢了黄金家族的脸面,才导致草原上的部落对黄金家族的不尊重,因此顺帝对黄金家族掌管蒙古权势失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世子却不同意,他说顺帝出逃才是正确的,他没有没像汉献帝那样没落,没像晋惠帝、晋愍帝那样被敌人俘杀,亦没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被别人虏获,而是以身逃出镇守蒙古国,所以怎能说是元朝灭亡了呢?……应该写成顺帝失去汉国而镇守蒙古国,继续传承元朝。……那时,所谓汉国是被我们虏获的国家,如果坐镇大都而死,就像上述几位皇帝一样成为耻辱。如果死亡,蒙古国的传承将会被断破成乱,成为汉国的战利品。因此,不关心蒙古国而守住汉国从而舍弃生命有何用?……如至正时期,蒙古人的英勇没有衰弱,汉人的英雄亦没有增加,而且汉地变乱的时候亦没有从北方来蒙古兵进行作战,而是阿鲁辉帖木儿反叛了。此即由于顺帝失德而众人之心变坏之征兆,由此观之,要想永久打消对权力的骄傲须勤于德事,众皆知之。……明太祖皇帝作为臣民而背叛自己的主上,所以无法逃避破坏纲常伦理的谋叛大罪。脱脱不花自问口才了得,但世子的这一番话,竟让他反驳不得,此后一直对这个问题没有再继续探讨,想不到今日竟重提旧话,难免有些说服对方的**。

“说起来是可恨的,但臣子能当权,说到底还是做君王的没用,这一点上顺帝就比父皇强多了,想当年顺帝不过是个孩子,就敢与脱脱利用伯颜出猎之机,发动政变,罢黜伯颜,先贬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再流放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至此伯颜时代落下帷幕,顺帝得以亲政。在政变中,顺帝坐镇玉德殿,主符檄,发号令,其间杨瑀等文臣在御榻前起草贬斥伯颜的诏书时,有“以其各领所部,诏书到日,悉还本卫”的语句,顺帝指示说:“自早至暮,皆一日也,可改作时。”充分显示出他的果断与精明。亲政后,顺帝报杀父之仇,下诏毁太庙文宗室,废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并将她赐死,流放燕帖古思,还缴销了当年元文宗宣称他不是元明宗儿子的诏敕。顺帝完成复仇之举后,“被服衮冕,祼于太室”,祭告父亲元明宗,并追上谥号。次年正月,顺帝改元“至正”,任命脱脱为右丞相,宣布将“与天下更始”,准备大展宏图、中兴我大元,这份能力,可不是父王能比的?”

脱脱不花低着头也不知想什么,并没有出言辩驳,事实上就顺帝的这份能力,他是认可的,顺帝适于生存,富于弹性,愿意将就妥协,擅长利用一个人物或一种机构去平衡另一人物或因素。例如他自己好佛而主持佛教的各种仪节,却又经常出席经筵听儒臣讲解诗书。在他手下蒙古人和色目人占上风,他却援引一个汉人贺惟一做御史大夫和左丞相。贺说这些职位依成例只有蒙古人能任就,皇帝则赐贺蒙古姓名太平,一定要他居此职位,并且诏省台官兼用南人,这份魄力自己比不了,就说罢黜权臣这件事上,论手段,论权势,当时的伯颜比也先父子之高不低,可顺帝还是孩子时就不动神色的罢了权臣,报了父仇,看他下诏毁太庙文宗室,废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并将她赐死,流放燕帖古思,还缴销了当年元文宗宣称他不是元明宗儿子的诏敕这份气魄,他自问没有,若非如此,自己也不至于被也先父子要挟多年,平白无故的让蒙古百姓吃了这么多年的苦楚。

世子不知父王这份心思,仍皱着眉头将这段事实说了下去:“此后,顺帝整饬吏治,征召隐逸,蠲免赋税,开放马禁,削减盐额,编修辽、宋、金三史,实行儒治,包括开经筵与太庙四时祭、亲郊祭天、行亲耕礼等活动,短短几年的功夫,天下得以大治,当时就有书生对此大肆赞扬,“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前。杏园花发当三月,桂苑香销又七年。豹隐山中文泽雾,鹏搏海上翼垂天。明时礼乐须奇俊,莫道儒生自圣颠。这不就是一个盛世的开端么,只可惜啊……?”世子叹了声,年纪虽不大,但这一声叹息却充满了对往事的无比惆怅感,好一会儿才听他继续说道:“只可惜老天爷不帮忙啊,黄河决口、饥荒频仍、瘟疫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大量死亡,就连大都也受到影响,频繁的天灾**算是彻底摧毁了顺帝的信心,加上脱脱的死,彻底让顺帝死了心,就此声色犬马,世人都说顺帝昏庸无道,这话儿是不假,可老天爷那会儿若能帮帮忙,今日的局面未必是这般田地吧,只是历史总不能重来!”

脱脱不花似被世子略带伤感的情绪所感染,暗自叹了口气,世子所说不是没有道理,想当初他也不是如此么,身为黄金家族的嫡系子孙,名义上是可汗,却处处看着权臣的脸色,明知道自己的百姓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能做的也只能声色犬马来麻痹自己了,顺帝果然是亡国之君,这个过错未必比是他一人造成的,老天爷的不帮忙,大元的权臣横行、以及政策上的失误都是原因,只可惜后人极少注意这些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