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物质、财富、金钱?
2.当孩子面对学校或社会上的虚荣、炫富、比阔之风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3.如何让孩子明白解决生存问题、自食其力是人生最基本的任务?
4.怎样教育孩子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有句老话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择天记www.x5200.com这里涉及到一个有关物质的话题。物质和精神,是构成幸福人生最重要的两块基石,缺一不可。物质是个世俗的话题,却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基础大事。如何正确认识物质在人生中的作用,如何看待、获取、支配财富和金钱,这是人生的大课题。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多种多样的财富观和金钱观,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不过,我想结合自己的成长和教育女儿时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独有的看法。
我出生在60年代末,成长期贯穿了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总体上看,那是一段物质比较贫乏、精神比较单调的岁月。特别是我小时候,整个社会对物质有一种极度轻视、排斥的态度,提倡“越穷越光荣”。人们一般都将财富和金钱看成“铜臭”,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产物。一个在物质上有想法和追求的人,就是低级趣味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把人的正常物质欲望当成“毒蛇猛兽”,加以防范和遏制。所以,那时候的人,都羞谈金钱,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俗、为耻。
我的父母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加上本身还有知识分子那种“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的清高,所以对物质的认识也是片面的。他们总是教育孩子,人活着就是要有精神、要为社会做贡献,追求物质私利是可耻的,物质和金钱是恶俗的东西,不应该多考量,生活上越朴素越好。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物质也有蔑视的态度,很少考虑生计问题,对金钱和财富也没有什么概念,生活上以朴素、简单为美,似乎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凡与人谈论到金钱话题,还会不自觉地感到脸红,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羞耻感。等我走上社会后,就显得特别落伍,不适应时代,这也给自己造成了一些尴尬和困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大潮席卷而来,这些年来,财富和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突兀而起,社会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财富榜成了这个社会最让人艳羡、最引人注目的“金榜题名”。很多人在这样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变成了赤裸裸的经济动物。他们似乎已经搞不清楚,一个人到底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物质,还是焦虑、虚荣、空洞的内心造成了错觉?
正如,压抑人类正当的物欲,是一种对人性的伤害,而这种对物质的变态追求,也是对人性的另一种伤害。我认为,健康的人性,既需要坚硬的物质,也需要柔软的精神,在金钱和财富之外,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人性必须的滋养。
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说得颇有道理。女儿出生后,我们在物质上对她是不要奢华,但求丰富,不让她在物质上有什么遗憾的地方。虽然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都比较简单随意,但对孩子还是尽量满足的。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女孩子,富养还是很重要的。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各有侧重点。
男孩子穷养,强调的是,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女孩子富养,强调的是,从小培养她们在物质面前的大气从容、面对诱惑时的平静坚守。而平淡是需要建立在绚丽之上的,优雅是需要建立在富足之上的。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诉女儿:物质这东西,就是给人用的,人应该支配它,而不应该受它支配。从小培养她对物质的“淡然”和“无所谓”。
很小的时候,我们每个星期就会给她不少的零花钱,过年时亲戚朋友送给她的压岁钱,也放在她的抽屉里,随她自由支配。只要不过分,她提出的物质上的任何要求,我们一般都尽量满足她,让她从小对金钱就有一种“小康”的感觉:宽裕、滋润,但不奢侈、浪费。
她因为性格大大咧咧的,在学校里经常会弄丢东西,比如MP3、网球拍、棉衣、钱包、手机什么的,我们知道了,只是提醒她下回小心,从不责怪她,反而安慰她:那些拿她东西的人,一定比她更需要这些东西,物质嘛,就是流动的,不用放在心上。
平时生活上的日常消费,我们一方面告诉她,只要不浪费、不图虚荣,该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用节省,你需要多少父母就给多少;一方面又告诉她,任何时候,节约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只有那些暴发户才会炫耀和浪费物质。在我们的教育下,女儿对金钱的态度特别大气、自然。她既明白金钱的重要,又不把它太当回事。
当然,这中间也是有故事可说的。女儿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