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被扭曲了,炎帝和黄帝取得天下之后,兼并九黎部落,九黎部落的很多文明被炎黄所吸收,最终成为炎黄文化。其实苗族祖先蚩尤上通天文地理,下知渔樵农耕。当时作为三个重要部落中最强的一个部落,蚩尤带领部落人民辛勤耕耘,以山水和谐相处,教会九黎人民狩猎,然后养殖猎物;教会他们采集粮食,却最早发现稻谷并进行人工耕作。据历史记载,炎黄的学者描述蚩尤的部落说他们“铜皮铁骨”,“食沙粒”。其实所谓“铜皮铁骨”是因为当时苗族地处中下游,发现并成功培育桐油,用来做燃料等用途。而且九黎部落军事发达,善于提炼,精于工事,武器先进。他们用青藤编制城帽子和战甲,并在上面反复刷桐油以防腐,并增加其坚韧度。因此,战斗的时候,炎黄部落的刀斧看不进杀不伤,所以被成为“铜皮铁骨”。所谓“食沙粒”,其实就是大米。当时南方生产粮食,并加工成大米。其余两个部落没有这样的作物,在打仗的时候探子看到九黎部落的士兵是的米饭,看起来和河里的白砂石差不多,因此称之“食沙粒”。
据龙逸峰的爷爷说,从195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对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一些散乱的苗族文字,已经不能成为一个体系了。于是组织专家,借用汉语拼音编制了新的苗文。为什么最古老的苗族文字消失了呢。可能主要愿意就是当时九黎部落的文字刚刚成形的时候,还没有在群众广泛推广并得到认识,就连年与炎黄发生战争,失败了以后便流离失所,不断被迫迁徙。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优秀的苗文老师被杀害或者死于迁移、疾病等等。由于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聚集中心,经过几千年的颠沛流离,苗文最终消失了。当然,龙逸峰对爷爷的这些研究和推出充满了好奇,因此来到朝天山,他比其余三人更加虔诚。
拜完苗族先祖蚩尤,龙程刚让三人自由活动,到周边看看山顶的情况,也可以去那些残垣断壁中寻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宝贝。当谈,需找宝贝不过是龙程刚的一句玩笑话,玉马塘几代人到了既定的年龄都会来这里祭拜和寻宝,除了石头,一直没有什么发现。他不相信这三个小毛孩能找出什么东西来。
三人领命而去,龙程刚坐在庙前面等他们回来集合。山顶面积不算太宽,而且多事灌木丛生,不像山下和山腰那么危险,怕有猛兽出没。龙逸峰三人决定分开行动,去了解这个朝天山。
龙逸峰先从第三道门梁上走到庙对面的山顶山,这里地势平坦,孤高绝立。环视周围,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群山耸立,形态万千。有的山头如野狼嚎叫,有的像猛虎啸天,有的如灵猿嬉,有的像慈母抱儿。龙逸峰看到有一个山头就像一个抱着苗帕的女子,形态优美,他把它成为相思苗女。龙逸峰大概观察了一下山顶的地形以后,决定先围绕山顶走一圈,然后再深入腹地,四处看看。
山顶四周除了进来的那条道,基本上是一刀切地,垂直而下,个别突出来的地方生长着他们上山顶时看到的红叶灌木丛及野草,完全没有其他路可以下山。走完一圈,龙逸峰发现每一个面基本都是一样,山脚都是茫茫森林,他甚至在想:如果一个从山上条下去的话,肯定还会挂在那些大树上的。上山的时候他们发现是很多大叔高达二三十米。
基本上走完一圈,龙逸峰终于走到山上的时候看到的那一条瀑布的溪水边。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口水井流出来的,谁不大,估计也就手臂那么粗。从林立的石林深处缓缓流出来。龙逸峰决定顺着这一股流水进入石林深处,看它究竟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顺着细流而上,四周的石山奇形怪状,有的上大下小,头重脚轻,有的山体细小,却也有两三米那般高度。龙逸峰甚至担心自己如果不小心碰到它,它就会断掉。但是,这样的石头却一直耸立在这朝天山山顶山,不知有多少岁月了。龙逸峰还发现,这条细流蜿蜒曲折,所经之地都是真个朝天山顶的低洼地带,而且水质清澈,没有什么杂质。更奇怪的是,小溪所经过的地方都看不到他在山顶山可以看到的那些残岩断壁的建筑遗址。为什么以前修建那些房子的人不把房子修建溪水边呢?龙逸峰百思不得其解。
大约蜿蜒顺流走到近二十分钟,细流进入一篇密密麻麻麻地石林之中,在石林的夹缝中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灌木,最大的不过龙逸峰的小腿那么粗,但是枝叶却很茂盛。龙逸峰用手想折断一条枝桠用来探路,居然很难折断,韧劲非常好。最后还只能用刀子拨开是灌木,继续寻找水源头。不同于山下,龙逸峰真舍不得砍掉这山顶上的一草一幕。在他看来,山下的土地肥沃植物生长容易,山上除了石头缝中有点泥土,基本上就是石头,很多灌木仅仅依靠石缝的土壤生存下来,大部分的根都扎进了石头里面了,非常不容易。所以他舍不得砍掉他们。任凭路怎么难走,他还是顺着细流拨开灌木丛林,穿过林立的石林,慢慢地前进。有的地方他甚至是低着脑袋,闭上眼睛,双手向前摸索,像牛一样蛮横地顶开那些密集的灌木枝穿过去的。
艰难地穿行了一段距离,龙逸峰终于看见一个小池塘。这是一个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