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 。www.DU00.COm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守岁又称“熬年”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宋家的对联是宋安歌自己写的,自然,在整个村上,宋安歌的对联也能小赚上一笔钱。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自然了,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最少不了的就是“压岁钱”了。林浅和宋安歌虽然是两个大人了,也都收到了宋大娘的压岁钱,自然,宋大娘也收到了宋安歌和林浅为她准备的压岁钱,也算是其乐融融的一家。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围炉之后,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过春节最有意思的是出门拜年,又叫“走春”、“开春”、“贺正”。凡有来客,主人用朱红木盒盛着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互相向对方孩子赠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出门拜年,难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时候,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出门拜年人们总是随身带着一叠红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这叫“留帖”;官大势大的、交游很广的人,不可能一家家亲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他去拜,这叫“飞帖”。
大年三十的那一夜,相安无事,第二天便是正月初一了,村上的人祖祖辈辈基本都在大山村生长,嫁娶的人也基本都在这儿,虽然也有些例外的嫁到了很远的地方,但初四的时候也一定会带着相公和儿子一起回到大山村给自己父母拜一个晚年。
从小年夜开始,林浅就没有闲下来过,总是忙的脚不沾地,就连正月初一,她都要忙着招待带宋家祝贺的村民,如果有孩童上门,就必须要给糖和瓜果,而他们也都会甜甜的叫人,等清闲的时候,宋安歌,宋大娘还有她也必须要带上些礼物去探望村上的老一辈,自然,村长家也是要去的,林浅就是乘着那个空荡将铁牛送给她的簪子交到了铁牛的娘亲手里。
忙了一早上回到宋家,林浅在锅子里烙了几张饼子,又将昨夜剩下来的饭菜热了热,三个人正打算吃的时候,火凤凰来了,带来了一大推的东西,林浅只是轻轻的挑了挑眉毛,宋安歌也只是微微的皱了皱眉头。
“新年好啊大娘。”
刚进来的火凤凰就和宋大娘打了声招呼,林浅低头吃饭,不予理会,宋大娘明显就有些紧张,宋安歌站在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