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从北边来,官军自然不会去自投罗网,而东面海上又不敢去,那么官家就只能向西或者向南了。< 逍遥岛主 最新章节 >如果沿路的官军能够有一两支表现好点,向西的确是最佳的选择,不过以臣的看法,也许越过南岭,来到我们这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在长江以南,除了不足一万的御林军,就只有我们的卫军能与金军一战了。朝廷虽然不清楚我们现在的真正实力,但即使报上去的数字三万人,也足以应付那支神秘的金军了,毕竟岭南的气候和地形是他们难以适应的......”,孙默难得地笑了笑,继续说道,“如果朝廷真的南下,向我军寻求庇护,那么主上的大计就指日可待了。”
赵旉闻言冷哼了一声,不过心底里还是赞同的,“挟天子以令天下”嘛,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懂......
“即使朝廷选择西行,那也没什么关系。金军这次奇袭出人意料,纵使各地官军逃得快,没什么大损失,但百姓却肯定是遭了大罪,也即是说,朝廷手里的钱粮与人力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也许只需要再过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主上就可以重掌天下的权柄了。”
“其实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大宋百姓生活太富裕安定了,缺乏变革的动力,所以之前我改革才会那么艰难。如今借金人的手令他们变得贫穷不安,对我继续深化改革是很有帮助的,不过,对老百姓来说,未免太残忍了一点......不过为人君者,是不可以有『妇』人之仁的,当年那位伟人,在抗日战争中不是也有所谓“三国志”的说法吗?”,赵旉心里轻轻叹息,但面上却看不出半点迹象,他稍顿了顿,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传我的命令,徐州卫的三个骑兵师扩大警戒范围,做好参战的准备。不必管江南的情况,小心北......算了,作好警戒就好,在我下一道命令之前,他们还是以保存实力为优先......”
赵旉刚才突然想到,南方糜烂后朝廷一定会从江北调兵勤王,那么北方防务必定空虚,而且大宋收复这些失地还没多久,根基不如南方那样稳固,一旦金军利用这个机会倾国而出,留守的部分宋军未必抵挡得住,因此赵旉本想让李显忠的几万骑兵帮他们一把。但是赵旉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借力的好机会,为了减少未来全国改革的阻力,铲除自己明里暗里的敌人,借助金军的力量来做远比亲自动手更好,于是就立即更改了既将下达的命令。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赵旉自从经历过那次差点导致他完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重挫后,“厚黑”的功夫已经脱胎换骨,即使心里对那些可能遭遇战『乱』之苦的百姓仍存怜悯,却依然可以狠下心来放弃他们,理由自然是“长痛不如短痛”......
除了告诫李显忠多加小心之外,赵旉还立即启动了卫藩的战时机制,扬州卫的二线部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几乎全部转为战兵编入一线部队,而他们原有的编制则迅速由民兵补足,卫军台面上的兵力也一下子由三万人暴增至十五万,如果连海军也算上的话,那就是二十五万以上,即使与卫军昔日极盛时期相比,实力也毫不逊『色』。目前朝廷自身难保,可没谁有暇出来唧唧歪歪了,而且现在朝廷亟需救援,赵旉这是忠勤王事,谁敢说他的不是?
不过赵旉这“勤王”的口号只是嘴上说说,他扩军的真正目的不过是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抢地盘罢了。大宋朝廷南渡之后,对于岭南地区的控制力有所加强,但仍然是“有点无面”,根基扎实的只有广州等大城市,对于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城镇,统治就没那么稳固了(要不当年也不会有虔州之『乱』,那还没到岭南呢。)。至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山区,则长期处于自治甚至半独立状态,这一点在推行“改土归流”之后有所改观,但这反倒方便了赵旉对整个岭南地区的攻略,因为大宋任命到岭南地区的众多流官之中至少有八成是出自卫王府的培养......
何况朝廷现在再次流浪,就更是没有余力顾及目前仍然远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岭南了,再加上卫军压倒『性』的实力与“近水楼台”的地缘优势,又有“北上勤王”的名义,大军出动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各路府县无不传檄而定。就这样,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赵旉的地盘就一下子扩增了好几倍。不过,现在的赵旉已经深谙“韬光养晦”之道,对外一直宣称自己只是忧心局势动『荡』、朝廷又不知所踪而无法请示,为了保护岭南的百姓不得不出兵稳定局势...... 医宋297
为了把戏做足,也为了加快琼州与夷州两地的开发,赵旉还矫诏从新占土地上强制上百万各族民众南迁。虽然大家普遍眷恋乡土,但对战『乱』的恐惧与对朝廷习惯『性』的服从最终还是令他们听从了卫军的安排(注1),赵旉也总算如愿以偿。结果卫藩建立不过短短三年,领民数量就已经接近五百万(不算广州等新占土地的人口,要不就超过一千万了......),这实在是近乎奇迹了,要知道整个岭南那么大一块地盘,人口也不过一千多万罢了。
赵构本来是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