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
冷东
提要军事关系国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仅就明朝宦官监军制度的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是:明朗宦官监军的制度是失败的,它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及国防败坏,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最新章节 >
关键词宦官军事监军明朝
军事关系国家以至民族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宦官参予军事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就宦官监军制度略陈己见。
一、洪武朝宦官监军制度之端倪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时值百废待兴,百制待定,摆在朱元璋面前急待解决的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就有宦官和集权的问题。
宦官制度是否应该存在,朱元璋和手下的臣僚都没有任何的怀疑。对宦官专权的隐患,则认为可以针对病端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再通过法制利祖训加以固定化,宦官专权自可绝迹
为防止宦官专权的历史在明朝重演,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明确有效的措施,如减少宦官人数,明确职掌,禁止宦官与外廷交往。在宫内立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敕诸司不用移文往来。”1还特别强调宦官不得涉足军事领域,更不能掌握军机,以杜绝汉、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现象2。 逐鹿崇祯末年
大抵开国之初,宦官不易参政专权。制定一系列严密措施后,朱元璋认为宦官问题已经解决,因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控制军权的问题上。
在明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军队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论功行赏,使不少沙场名将列为三公,位入五等。但功高位显的后果之一就是“武臣暴横.数扦文法”3。这种状况,再加上历朝武将拥兵称雄的教训,不能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不引起朱元璋的严重不安,随之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军事制度和政策,创立卫所制度作为明朝的基层军事组织。又实行屯田自养,明初及稍后的一段时间,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饷来自屯田,基本自给,解决了财政上的大问题。在兵力的配置上,“重内轻外,后重驭经。”在军队的管理利指挥上,为了防止军队集于重臣之手,洪武13年(1380)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天下都司卫所,由皇帝直接管辖。其意义在于,将权分而易制,五府彼此不相统率,互相举制,互相防范,以避免强臣握兵之害4。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兵将分离和挟持之法。兵不识将,将不习兵,将无专兵兵无私将,从而在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上对将领重重限制。
除了上述一系列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机构,洪武朝军事部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分封诸子为王,销守各地。“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5。但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以防止藩王作『乱』。
另外,朱元璋害怕开国元勋武将功高震主,成为朱家子孙的威胁,先后兴胡惟庸、蓝玉之狱,大肆诛杀几万人,元功宿将几乎被杀尽。春秋中文社区bbs.
可见,洪武朝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军政合一的领导方式,治国治军大权集中在国君一人之手。皇帝既治理国事,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并辅以藩王参预军事,使对军事的控制从皇帝个人沿伸到“家族”,以减轻皇帝负担。所确立的军事制度体现在为适应极权统治的需要,为军队和军事制定一系列的军事原则和组织形式。其内容主要是军事领导职位、机构的设置、军事领导系统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和互关系,以及领导方式等问题。中心就是对军队施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以保证君主对军事的绝对领导。重点是两方面:一是在军事制度上进一步严密,一是依靠同姓藩王,共同捍御皇权。
然而明代宦官监军,在洪武朝已『露』端倪,其表现形式,是作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皇帝的代表到军队中去“犒劳”或“观兵”。如洪武元年(136)9月,“遣中使、奉御等官到北平,犒北征将士”6洪武9年(1376)8月,派遣宦官赵成赴军中7,这已有监军的『性』质、洪武11年(1378),派遣内臣吴诚诣总兵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8。同年11月“杨钟名讨破五开蛮。捷奏至京”,朱元璋又命“内臣尚履奉御吕玉诸军观兵阅胜”9。洪武25年(1392)3月,“遣尚膳太监而聂、司礼太监庆童赍敕往谕陕西河州等卫所必番族,令其输马,以茶给之”10。由于这种以茶易马,井不是单纯的经济贸易,而是军国重事,因此谈迁认为:“此内臣监军之使也。即不预兵事,恐为所怵也。”11夏燮认为:“丙遣内臣出使,宦官之预兵事自此始。”12
从洪武朝历史来看,朱元璋对宦官是比较警惕的,控制是严密的。虽然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开始任用宦官监视军事,但仍属临时和个别之举,并未制度化和固定化。
二、永乐朝宦官监军制度之确立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