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云梯比小型云梯的外形更大,高度更高,防护也更强。
中型云梯的底座拥有八个轮子,每一边都有四个轮子,长度达到了将近六丈,宽度也有将近四丈,整体的高度更是达到了六丈多高。从距离地面三丈高的地方开始,每隔一丈高就开有一个小门,对应不同的地方城墙高度,方便云梯内的士兵踏上敌方的城墙。
小型云梯的外面是一层竹篾和藤条编织而成的防护网,可以有效防御近处的箭矢和刀剑长矛等的进攻,但是这些防护网非常容易被点燃,而且这些防护网并不能抵御投石车之类的重型武器的攻击。所以中型云梯外面的防护网除了在里面衬了一层薄钢板之外,还在外面特别涂上了一层可以放火的材料,用来防备敌人的火攻。
当然,中型云梯比小型云梯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他的高度更高,使得士兵可以在云梯的防护下登上更高的城墙,对攻占那些城墙高大、防守严密的城墙有很大的用处。
偏箱车是一种攻、守两用、装有防护板的战车,是晋将马隆在诸葛亮原来的基础上,“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即可与鹿砦、拒马等障碍物结合,组成车营,以防敌突袭,又可在护板掩护下,从护板的箭窗中发she弓弩,“且战且前”地攻击前进。他曾用这种战车击败了羌族军队。这种战车的形制,已无可考,据《武备志》所载图形,仍为一人推行,只是因战场在平原地区,将独轮改为双轮。
不过基地制造的偏箱车是指大轮车,有四个轮子,有一边装有很高很厚的挡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阻挡敌人的弓箭she击。若干辆的偏再车,互相连接在一起,能够构成一道相对坚固的屏障。一般的弓箭,肯定是无法穿透的。木头挡板上,有she击孔,站在挡板后面的火枪手,可以对外开枪she击。偏厢车只需要畜力拉动。战马或者牛都可以。甚至,骡子或者驴都行。如果连畜力都没有,人力也是可以拉动的。大明帝国的北方原野,干旱少雨,土质比较硬,正好合适大车的行驶。最重要的是,偏厢牟还真的有车的功能,可以拉大量的物资。一辆常见的偏厢车,运输五百斤的物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百辆这样的偏厢牟,就能运输五百斤的物资。又能运输,又能打仗的偏厢车,草纯就功能来说,有点像是后来的装甲运兵车了。
但是,除了戚继光之外,其他明军部队,用的偏厢车数量都比较少。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偏厢车的成本高,而是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就是滑膛枪的she程太近,无法有效的阻止敌人的骑兵破坏偏厢车。敌人的骑兵,冲得猛的话,可以直接冲到偏厢车上面来。高速奔驰的战马,撞击力量还是很强的。一般的偏厢车,肯定经受不起那样的撞击。就算车体结构没有大的损坏,挡板肯定没有了。如果有大量的敌人骑兵,不要命的冲过来,执意和偏厢车同归于尽的话,偏厢车也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如果守军使用的是she程远的线膛统(she程达到200米以上),那就大不同了。可以在两百米开外,就开枪she击。这样一来,敌人的骑兵,想要冲到偏厢车的前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两百米的距离,足够让好多的敌人骑兵昏下去了。如果有大炮的配合,敌人骑兵无论数量多少,都是很难靠近偏厢车的。只要是在平坦的地区,偏厢车都有英雄用武之地。这种偏厢车构成的堡垒,和线膛枪的组合,简直是游牧民族骑兵的天敌。
戚家军驻守蓟镇的时候,戚继光亲自发明的威力更大的戚氏偏厢车,比起来又有不少变化,其很高大的,有三层,好像是一座小型的移动堡垒。底下有大大小小的轮子十几个。每一层,都架设有大炮,火镜,火力非常的凶猛。一架这样的偏厢车,就能驻守五十名的士卒。这种偏厢车,可以称之为明朝的坦克。但这种车造价太高,对工艺的要求也高,只有张居正还在位的时候,对戚继光进行大力的支持,戚继光才有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在张居正去世以后,戚继光也被去职,这种坦克一样的偏厢车,就被废置了。
看来明朝火器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了,不仅如此而且部队的思想也已经向着热兵器转化了,而且其思想也是非常先进的。可惜了后来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一切都没了,回到了冷兵器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不得不说清比明是倒退了。
中型偏箱车的规格比小型偏箱车的规格有了很大的提高,防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型偏箱车的车身变得和中型云梯相同,两侧各拥有四个车轮,共拥有八个车轮,车身长六丈、宽四丈。车身的一侧是防护xing的车厢,和小型偏箱车的车厢是木质蒙牛皮不同,中型偏箱车的车厢是木质蒙铁皮,而且在车厢的内侧还有很多和车身相连的支撑架,使得中型偏箱车有能力抵御地方投石车的攻击。
冲车、或称撞车,也叫对楼,属于古代攻城器械,在四轮车上安装撞木,前裹铁皮,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攻城主要兵器。
冲车,大铁着其辕端,马被甲,车被兵,所以冲于敌城也。(参见《辞源》)《后汉书.天文志》云:作营百余,围城数重,或为冲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