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心情好,自然就有人心情不好。大汉王朝的现任三公,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和司空曹嵩现在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正月初一的祭天大典之后,在新年的第一次朝会上,大汉十二州中除了凉州之外的其他十一州的刺史以及司隶校尉和太平道的代表贾诩就好像约好了一般,同时上书希望扩大议事院的规模,使得各州刺史也有资格参加议事院的会议。
让三公杨赐、袁隗和曹嵩更加意外的是,九卿之中的大司农张温和廷尉崔烈也同时上书附议,大将军何进不仅对这些人的提议表示了赞同,还提出将五大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都列入议事院之中。
张温和崔烈的倒戈以及何进的强烈支持让三公的表态显得尤为重要,杨赐、袁隗和曹嵩三人谁也不敢直接拒绝,只能采取拖延战术,向这些人许诺商议之后再行决定。
晚上,议事院中的诸公聚在一起召开了紧急会议。何进首先说道:“之前为了平定黄巾贼,你们给了这些州刺史十分强大的权力,如今各州刺史仍然不满足,希望得到更大的权力,如果你们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可说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反正我手里这些兵事肯定抵挡不住这些州刺史手中的州兵的。况且如果没有了这些州刺史上交的赋税,真个大汉的朝廷都无法运行下去,到时候诸公恐怕就没有闲心在这里商议事情了。”何进说完,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坐了下去,闭上眼睛开始闭目养神。
听完何进的话,杨赐也站了起来:“大将军,您的话恐怕有些言重了吧。这些州刺史毕竟都是世受天恩的忠义之士,即使参加议事院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恐怕也不会像黄巾军那样扯旗造反吧?况且这些州刺史毕竟还是要去地方赴任的,倒时候总不能每次议事院会议都把他们再请回来吧。国家每天事情千千万万,这些州刺史究竟是留在朝中处理政事还是去各州治理地方呢?”杨赐的这一番话说的有理有据,让何进很难在找到借口攻击。
“杨公此言差矣。凡是都有万一,事关重大,这万一的可能xing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避免这万一的可能。如今各州刺史手握军事、民政和财政大权,简直就是一方诸侯。虽然十一位刺史中都是忠义之士,可是难保里面没有一两个野心勃勃之辈,只要有一个州刺史起兵造反,所造成的危害就无法估量,说不好就是又一个黄巾之乱,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冒这个险。至于杨公所说的刺史需要治理地方,这话倒是不错,不过我们可以折中一下。我们大汉有遍布天下的驿站网络,从京师到任何一州刺史府所在地一个来回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平ri里的ri常政事还是由大将军、三公、尚书令和九卿诸位决议,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比如州刺史级别以上官员的任免,年号的更改以及大规模的军队调动这样的事情,可以让驿吏带上决议内容请各州刺史过目,得到他们的同意之后再行施行。”崔烈说完,对着诸公都行了一礼,这才坐下。
崔烈的提议又引起了诸公的一片笑声议论之声,这时袁隗又站了起来,说道:“我等并非贪权,设立这议事院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国事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避免一个人的独断转型。从某种角度来说,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决策出现失误的可能xing就越小,但是相应的,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决策的效率也就越低。况且如果使用驿站传递国家大事,如果出现意外泄密怎么办?如果驿吏在路上出现意外不能按时抵达怎么办?所以我觉得,扩大议事院的规模也许可行,但是绝对不能将各州的刺史增加到议事院中。”
“那么袁公觉得那些人可以增加到议事院中呢?”崔烈刚刚坐下,又站起来,先对袁隗行了一礼,这才问道。
“各地名士,博学大儒,皆可征召入京,加入议事院,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袁隗的这个回答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十分合理,让人难以反驳。
“各地名士,博学大儒,如果真的是有真才实学,自然是可以加入议事院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的。可是如果他们真的有真才实学,为什么没有出仕为官为国效力呢?如果这些人都是不愿为官的逍遥隐士,那么之前朝廷征召为官的命令他们就没有接受,又怎么会接受朝廷这次征召他们加入议事院的命令呢?还有,那么袁公打算如何安抚那些手握重兵而又一心想要加入议事院的各州刺史呢?”崔烈侃侃而谈,一席话说得有理有据,听得议事院诸公是连连点头。
袁隗被崔烈问的哑口无言,冷哼一声,直接坐了下去。
这些议事院中的公卿多少还是有些害怕各州刺史真的起兵造反,况且就算让各州刺史加入议事院,他们平时都在地方,绝大部分的朝政都还是由目前这些人决定,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削弱。对于各州刺史来说,加入议事院只是一个名誉上的荣誉,所以对于各州刺史加入议事院,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松口。
对各州刺史加入议事院松口之后,何进再一次提出了让五大中郎将加入议事院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三公杨赐、袁隗和曹嵩却是坚持不肯松口,坚决不肯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