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杨氏,自西汉丞相杨敞始,多出贤良,到了东汉,从杨震开始,包括其子杨秉,孙子杨赐,三世皆为为太尉,是东汉除了袁氏之外另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
而在历史上,从杨赐往后,杨家每代皆有子弟在曹魏、两晋等朝担任太尉,形成了历史上一门八代皆太尉的庞大家族。
到目前为止,杨家虽然只有连续三世为三公,比袁氏的四世三公略逊一筹,但事实上,无论从对朝政的影响力上,还是在士族的声望,杨家都比袁家要高出许多。
西汉时曾经担任丞相的杨敞暂且不提,仅仅东汉一朝,从三世三公的第一世杨震说起。杨震二十岁之后对郡县官员的征辟屡征不就,而是在自己的家乡华银设塾授徒,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杨震共教出将近三千名学生,可以和孔子的三千弟子相媲美,因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关西孔子。杨震的学生后来大多身居高位,为杨氏一族增加了大量的声望。
当然,杨震最出名的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从此被世人所称道。
在士族中的卓高声望是杨家可以对抗袁家的先决条件,而袁杨两家的矛盾则是贾诩准备依靠杨家对抗袁家的必要条件。
杨震的高祖杨敞曾经深受霍光的赏识,在汉昭帝朝担任丞相,后来被封为安平侯,封地就在豫州汝南郡,和袁氏的老家相邻。当时袁氏还只是汝南郡本地的一个乡绅家族,名声不显,杨敞对袁氏多有帮扶,两家从此开始交往,而且一直维持着比较好的关系。
后来杨震担任太尉,袁氏家族的第一位三公袁安也开始发迹,两家于是互相帮扶,在朝中大事上互有声援。直到袁安的儿子袁京,孙子袁汤都做到三公的高位,杨震的儿子杨秉也做到太尉,两家的关系一直十分不错,子弟之间也互相通婚不断。
等到了袁汤的儿子袁逢、袁隗这一代,朝政ri益昏暗,十常侍把持朝政之后,甚至开始公开mai官鬻爵,袁氏子弟为了升官和十常侍多有勾结,袁逢、袁隗两人在三公的位置上起起落落,但是始终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便是和十常侍相互勾结的结果。
而杨秉的儿子杨赐则仅仅遵循家族的教导,始终站在反对十常侍的第一线上,因此官途比较坎坷,不过由于家族崇高的声望和父辈故交的帮扶,杨赐最终还是做到了三公的高位。由于对袁氏勾结内侍的行为感到不满,杨赐变断绝了和袁家的往来,而袁家对此也深以为耻,袁逢更是取消了两家之间的多场婚事。
袁杨两家互相交恶,此事一时之间在大汉的官场闹得是沸沸扬扬。不过当时的舆论大都称赞杨赐高洁的品行,反而指责袁逢背弃婚约,不守信用。
袁逢被世人指责,心中对杨家的恨意更深,便指使自己的党羽处处排挤杨氏子弟。恰好之前杨赐的儿子杨彪担任京兆尹,处死了为恶多年的宦官王甫。由于王甫当年曾经设计陷害了大将军窦武和名臣陈蕃,因此杨赐的这番举动赢得了士族的交口称赞,但是却也因此而得罪了整个宦官集团。袁逢便和宦官勾结,将杨彪驱逐出京,只担任了一个下郡的太守,并且不允许其回京。
当时杨赐的年岁已高,身体不便,而他只有杨彪这一个儿子,袁逢的这番举动让杨赐身边根本无人照顾,杨氏上下为此更是深恨袁逢。
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杨赐就看到了太平道的危害,因此上述陈述利害,并且列出了解决太平道危机的办法,只是天子没有采纳。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天子又看到了杨赐的上书,深有感悟,于是下诏封杨赐为临晋侯,食邑五百户。由于杨赐曾经和太尉刘宽、司空张济一起担任天子侍读,所以上书说这份功劳是三个人一起建立的,如今刘宽和张济已经去世,生前没有得到任何爵位,两人的家人生活都有些困难,所以自己不应该单独受赏,希望将自己的食邑分一部分给刘宽和张济的家人。天子大受感动,不仅没有减少杨赐的封地,还给了刘宽和张济的儿子很多赏赐,而杨赐也被拜为尚书令。
上书令的品秩虽然没有三公高,但是协助天子处理政事,拥有很大的实权。此事又惹得袁逢十分不快,十常侍也对杨赐处处制肘。
对于贾诩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机会,只要能够攀附上杨家,自己自然就不怕袁家的报复,而且袁家毕竟是世代公卿的大族,自己如果只是白身袁家自然可以随意处置,而一旦有了杨家做靠山,袁家自恃身份也不会太过追究。
当然,贾诩肯定不可能直接找到杨赐,一是他的身份还没有办法直接见到杨赐,二是以杨赐的身份也不会参与到这种事情中,自己找他也是白找。最好的目标自然是杨家的外围子弟,贾诩很快就确定了一个人选,杨超。
杨超是杨赐族兄、目前杨家家主杨敷的孙子。由于袁家对杨家的报复,杨家子弟在官场中多受制肘,为了避免和袁家的冲突影响自家的声誉,所以杨赐和杨敷商议之后决定凡是杨氏子弟还没有担任官职的全部呆在家中读书,杨家暂时不会再动用社会关系为他们举荐、征辟。所以杨家子弟大多没有担任官职,杨超也一直呆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