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重振大唐> 第一百六十八章 经济之道(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八章 经济之道(上)(1 / 2)

我在贴身太监陈靖的引带下,走向内府前的靖安堂。陈靖是在我大婚的前一天,牛贵儿特地向我荐举的心腹太监,我见他颇为伶俐,便被我任为内府总管,而原先的亲随孙六则任为天策府的外府总管。行至永宁门的时候,我命令侍立门前的亲卫召请李泌和郭子仪、岑参前来商讨当前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大唐要想强盛的话,除了要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之外,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我绝对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我必须要紧抓经济!

当我来到靖安堂的时候,李泌和郭子仪正埋公务,处理着案几上的文书。听到我的脚步声,抬头见及我的到来,二人不由微微一怔。相顾一眼,连忙起身见礼。李泌更是高兴地说道:殿下勤以务政,一至于此,我大唐臣民何其幸也!我微微一笑,调侃道:在长源看来,美女即是英雄。本太孙见贤思齐,岂敢不深加戒惕!心中却泛起王可君嫔从之中那两个视我若是无睹的美人,尤其是那频频目视李泌的娇俏女子。其实,作为李讫来说,不论外貌气质,还是学识谈吐,他绝对称得上是浊世伟男子。我想,做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也应该关心一下自己得力臣僚的终身大事了。

郭子仪闻声已知我意,当即正要再敲连鼓,说动李泌,李泌却转顾左右而言道:微臣正要问于殿下,此前,臣曾向殿下进言,请殿下挑选四名得力的宫中执事,出为监军,不知殿下是否选拨停当?因为我现在还不知道那个嫔从的姓名来历。而且这种事情也是急切不来的,况且李泌如此提出自己的问题,必定有他的其他用意,所以。我神色一整,点了点头回道:前者所说的监军人选,本太孙也早已备好,只是等待时机下派而已!按照大唐律法的规定,监军原临时差遣性质的官职,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隋朝时,是以御史为监军事,而到至玄宗皇帝时,他老人家开历史之先河,更规改制,始以亲信宦官为监军,基本上各个军镇都有。

李泌接着言道:如今殿下新掌国政,何不此为名,调召原来的监军回京,另派心腹前往各镇?我暗暗戒惕。自己难道真是贵人多忘事,抑或是沉浸在暂时的顺畅如意中,怎么没有想到以亲政的契机安插监军?在反省之后,我暗自思量了一下,如今我所面临的刺手问题就是三藩事务。李泌此言确是合乎情理,正该尽快地三藩之中嵌入钉子,即便到时挥不了拉拢分化敌人势力的效用,也能稍微起到监察牵制的作用。想思及此,我的心念随之一动,我曾命范阳军镇的老领导裴宽秘结范阳军镇的将领,不知道现在进行的效果如何,便转而吩咐我的随身太监陈靖。去召请左相裴宽过府议事。

而后,我吩咐李泌拟旨宣召各镇监军回京,李泌欣然领命。大唐监军的调派并不隶属于中央的三省六部,而是皇帝的派出亲信,只完全听从皇帝的指令,由于玄宗皇帝把权力全放任于我身上,现在的我就相当于皇帝,所以我既可以不通过名义上的皇帝——玄宗皇帝同意,也可以不经过负责具体政务的六部的审核,直接下令由天策府传达这条召调的谕令。

臣启殿下,据臣等多方考察,在朝大臣们所荐举的贤士中,王昌龄、高适、皇甫冉、元结、刘长卿及白孝德等人确是治世良才,望请殿下能加以任用!针对我刚颁行的政令而来,李泌再次奏道。我沉吟了一下,王昌龄、高适、白孝德等人自不待言。皇甫冉与刘长卿俱是大历十大才子中人,才识也可想而知。而元结更是个人才,虽然在七五三年前的科举中,他屡试未中,但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官吏,陈述民众疾苦,在安史之乱时,更曾组织义军抗贼!安史之乱后,元结身任道州刺史,当时有诗称赞他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现在我初担国政,既要立信树威,又必须招揽贤才,以为国排难为我分忧。如今,有这几个同样是名标清史、人品可信、才堪任用的人才自动地送到我的面前,我何不直接分派他们职司呢?如此一来,一则,可以立竿见影地向天下人证明我励精图治、任人唯才的决心;二则,由此立树榜样,如此一来,天下贤士良才,必然闻声来归!同时,也给那些皓穷经的酸儒们一个震动——我需要的,不是摇头吟赋伤物悲秋,而是治国平天下的真才实学!

思索至此,我开口言道:莫若令王昌龄为门下侍郎,协助长源处理门下省事务;高适任天策府判官之职,总掌军法军纪;刘长卿为户部侍郎,负责规划统一货币之事;皇甫冉为礼部侍郎,暂掌礼部事务;白孝德官封金吾将军,掌管皇宫护卫事务;元结任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功过。如何?这个方案绝对是任人唯才、量才使器了,高适等人完全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高适、刘长卿、皇甫冉、白孝德和元结的官位属正四品,而王昌龄更是三品的高位!我对于这六人的任命,即便是李泌、郭子仪也为我不拘一格而又果断的任人度所震惊,要知道,大唐虽从太宗皇帝时,就提出任人唯才的口号,但是所用之才,基本上都是经过血火斗争淬炼出来的,很少在没有建树的情况下,被委以重任大责。而且晋魏以来的中正九品制虽然消亡,但是它的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