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找沈欢所为何事呢?原来他因为调至开封府,差遣倒也不用天天上朝了,傍晚送别吕诲回来,得知朝中今日宰相韩琦上书论及河北、河东两路义勇军之事。
韩琦认为自古以来,都是征老百姓为兵,因此前朝士兵人数虽多,但军费开支较少,本朝实行募兵制,国家为此耗去大量钱财。宋夏战争爆后,政府曾在陕西地区征调百姓为乡弓手,这些弓手其后被改编成正规军。宋夏议和后,这些士兵又被遣返回乡务农。况且河北地区有义勇军十五万、河东地区八万,而陕西、河东、河北是本朝最重要的边防地区,理应都征农民为义勇军,如今唯独陕西路无义勇军。因而韩琦建议在陕西路征农民为义勇,并要求朝廷只在这些义勇手背上刺字,不在脸上刺字,与正规军有所区别。
陕西自古繁荣,到了宋代都城东移后,才失去了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宋朝廷在这里设置为永兴军路,毗邻秦凤路,自党项人建立政权后,这里就成为了西夏与宋朝的战乱地区,双方在这里打了不少次拉锯战,各有所获。总的来说,宋朝军备落后,战力不强,加之制度混乱,几十年来都是胜少败多。韩琦曾经经略陕西一带,对这里比较熟悉,说话也权威得多。现在他为了吓唬敌人,竟然上书要求朝廷在这里收集农民军二十万左右,以达到吓阻西夏人的目的!
司马光得知后有了不同的主张,不由把沈欢招过来问对一下。对于司马光连夜唤来,沈欢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大是振奋,至少在司马光心目中,他已经成长为可以共同谋略政事的人物了!
老师,对于韩相公的奏章,您的意思是?沈欢觉得应该先了解司马光的主张。
此处为司马光的书房,外面夜黑如漆,兼之北风呼啸,听来也令人觉得刺骨;屋子里橘黄的灯光摇曳晃荡,两条影子长长地拉在地上,显得沉稳有致。
司马光面对沈欢而坐,闻言反而抬头问道:子贤,你又是如何看的?
沈欢知道司马光有考校之意,低头沉思,脑子里极力搜索记忆,印象里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不过应该不是很重要,貌似只是为了显示司马光的眼光高远提到而已,那么,他肯定是反对韩琦这一做法的了,确认了这一点,总算有了个底线,懂得如何分析了。
老师,门生觉得此法不妥!沈欢笑着说道,我大宋在西北边陲驻有禁军十万,厢军亦有差不多十万,算上其他兵种,怎么说也有二十万之多,纵是战斗力有限,难不成还怕党项人杀得进来?又何必多招什么义勇军呢?
司马光叹道:唉,我大宋兵力不强,想必韩相也是从这方面考虑,因此才打算多招义勇,壮大声势,以图阻止党项人的野心吧!想法是好的,不过就是太短视了,招义勇十几万人,三丁抽一,这需要抽掉多少户劳力呀!再说了,这些都是农民,每年只训练那么一两个月,能打什么仗呢?不过是白白浪费了他们的生产时间而已!另外,庆历年间也刺义勇军不少,大宋与党项人生战争后,竟然把这些义勇军驱上战场,这简直是胡闹呀!有此前例,如今再招义勇军,只是让这些地方的百姓逃难动乱而已!
老师,也许韩相公要说不会让这些义勇军上战场的!沈欢模拟韩琦的反驳观点,其实他也很不屑大宋军方的作为,自己差就差了,战争爆竟然还让百姓上去做炮灰,简直太可恶了!这些义勇军在后世也就相当于时不时训练出来的民兵而已,在常规军都还在的情况下,竟然让民兵挡在前方,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说是这样说,事到临头,估计还是会令这些义勇军上去的!司马光愤愤不已,他也觉得很悲哀,老夫虽然只是开封知府,本来不应该上书言政的,不过老夫如今头上还有翰林学士的头衔,本就该为帝王咨询顾问,也有献策言事的资格!明天一早老夫就以翰林学士身份向官家上书,说明其中祸害,请他放弃这个主张!
沈欢觉得很难,貌似历史上宋英宗就是不听司马光劝谏,依然招了十几万义勇军,到他儿子上台后,宋夏战争爆,还真把这些人送上去做了炮灰!宋英宗为什么要同意这个策略呢?沈欢仔细一想,有了点眉目。
老师,恐怕官家不会听劝呀!您想想,以韩相的老辣,他能想不出这些祸害?可为什么依然要做这样的事呢?
咦?司马光也醒悟过来,不错,以韩相的精明,应当不至于如此才是!
精明?沈欢撇撇嘴,虽然说以前韩琦与范仲淹在陕西一带威震西夏,不过照沈欢研究历史得知,他们并没有多少战功,除了有点谋略,最多是懂得宣传,也就是忽悠,把己军忽悠得神奇无比、士气昂扬,更让敌军也听过他们的名声,以至于竟然不敢寇边!不得不说,他们运气好得厉害。后来韩琦在对待边疆问题可是出了不少昏招的,所以说他们兵书读过,稍稍有点谋略,若说对战争很擅长,却未必然。这也是宋代的军事特色了,全是书生掌兵,能有多少作为!
沈欢道:老师,恐怕还是为了钱的问题。据说这一两年,我大宋国库亏空不少,连年入不敷出。韩相要招义勇军,只打算每人给钱两贯,就是招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