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多有盗墓行为与再生奇迹相联系的传说甚至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我们还看到盗墓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有时却可以导致原先皇室贵族专有的宝用之器得以流散民间使得黯然埋没于尸骨旁的许多绝世珍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古代文明之光。这种盗墓行为于是具有了与原始动机完全无关的工艺史意义和艺术史意义。古董多来自盗墓所得而因此所促成的金石研究的进步有积极的学术文化影响。简牍资料曾经多次充实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而有时现途径是由于盗墓活动。例如汲冢遗书的出土就是中国文化史的幸事。当然盗墓者因文化品味的低下、鉴识眼光的鄙劣以及行止习惯之粗暴往往导致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直接在盗墓现场或转卖途中即被破坏。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严重损害无疑是不可宽恕的。
盗墓对考古工作的干扰与破坏不仅表现在使墓葬中许多在洗劫中残破遗失还在于无知的盗墓者往往只根据市场价值尺度进行选择将一些虽然未必为古董商人看重却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归于毁弃。此外墓葬对于考古工作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为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墓葬形制、葬式等看来并不直接具有商业价值的遗迹现象其实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野蛮的盗掘往往使这些现象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坏。盗墓行为对考古工作的严重损害在近期仍然有明显的表现。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物因盗掘而出土其现地点以及其他有关遗迹现象至今仍不能明朗其考古学的价值于是无法实现以至于通过科学考古工作本来可能为认识古代社会历史表现出重要意义的资料不能够挥作用。这些都是使关心和爱重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们深为痛心的。
盗墓活动为何经久不衰?
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盗墓行为的累累遗迹。唐人颜胄诗所谓群盗多蚊虻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等是盗墓现象的写真。通过考古工作的实践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葬都曾经遭到盗掘。
前人厚葬后人掘宝
是什么原因导致盗墓现象经久不衰?是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
据介绍厚葬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于秦汉时期达到全盛。比如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即使史称简约、在遗诏中明令不许厚葬的汉文帝其霸陵在晋代被盗时也多获珍宝。李山教授说厚葬习俗根源于中国传统的礼治观念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有直接关系。中国古人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满足这种种心态。《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当时人们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盗洞最多的墓葬
《中国盗墓史》作者、北京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研究员王子今7o年代末期就读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曾经参观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掘工地。他说站在考古队正在下挖的墓坑中看到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质均与四周夯土显著不同的247个盗洞真切感受到历代盗墓活动之惊心触目。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盗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盗掘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这座大墓掘的最后阶段王子今也参与了部分现场工作看到有十数个盗洞竟然一直打到椁室本作品独家文字版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netbsp;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而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另外他们对墓葬的方式等风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
盗墓者从三个途径确定墓葬地点
王子今研究员介绍盗墓活动最为普遍的出点是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盗墓者一般从三个途径确定墓葬的地点。一是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以判断墓葬的级别年代等粗略信息据说有古墓的地方由于自然的地质五花土在埋葬过程中遭到破坏一般庄稼的长势会比周围地区要差一些。二是从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三是比较确实可信的用洛阳铲等工具凿土取样看是五花土还是生土古墓在建筑过程中必然会在土层中留下痕迹填埋的土层与原来的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根据取出的土层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铜、金等金属碎片盗墓者不仅可以判断墓葬的确切位置还可以知道墓葬的规模棺室的位置然后将盗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考古工作充满悲剧色彩
张在明研究员说:考古工作充满悲剧色彩!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去清理盗墓贼挖掘后的残羹冷炙做打扫战场的工作。据介绍现在的盗宝活动已经成为组织严密、销售体系便捷、配合程度紧密的社会活动大多盗宝贼在当地开个小饭馆作为第二职业起掩护作用同时有人专门起牵线搭桥的作用使文物的卖主、买主都不直接与他见面。
目前的考古、盗宝常常采用的是炸药爆破、遥感探测、航空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