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重生三国之卧龙传人> 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破徐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破徐盛(1 / 3)

次日,韩罡的十万大军终干是到了此处,在汇合了集锋擞旧,各自压着军阵来到了徐盛的大寨前。战旗淋漓,战鼓轰鸣,那兵士踏着的整齐步伐更是震撼人心,如此大军压迫,徐盛会如何?此时仍旧没得到吕蒙撤退命令的他,唯一一战了事了,话说他本与吕蒙也是有些交情的。但是吕蒙年纪轻轻就被提升为三军都督,那徐盛心中却是有些不大好过的,但是此刻身在江东第一道门户前,徐盛却也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但是,面对着十四万的荆州大军,只有不到三万的兵士能如何呢?还是士气极为低落的兵士,这样的情况别说徐盛有头脑了,就算他乃是万人敌的本事,又能如何?

望着塞外严整的军阵,徐盛不由出现了苦涩的神色,毕竟他的兵力实在是太过底下了一些,韩罡以到。韩家战旗已经肃立在此,他徐盛也是无奈,似乎打从先锋到此的时候,就决定了眼下绝对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阵,遥想当初吕蒙在回来时,一改太史老将军的绝对,将原本集合在一起的兵士分别派出,驻守在了江东的三处门户,此举当初看来没什么,毕竟以韩罡一直以来的计谋险兵来看,只要抚守住这三处要地。的确可保韩罡无所进展。

但是此刻韩罡不是靠着奇谋来打仗了,乃是实在的不能在实在的正兵征伐,如此一看,似乎当初绝对的战略正中了韩罡的下怀,自己被迫顶在这里,丁奉那面被堵截住了,后方的都督还不能轻举妄动以使后面门户有失,如此一来靠着此处大寨顶住韩罡几天?等到主公后续援军到来?徐盛也是有些把握的,毕竟此处大察乃一处易守难攻的要地,从战地位置上来看,韩罡若是想不怎么损耗兵士的情况下,拿下此寨也是不大可能,起码俩万九的江东军消耗掉韩罡四万的兵力,应该是问题不大。还是要说但是,但是此时的韩罡军中的器械乃是以前不曾出现过的强悍武器,虽然只见识了一种弩炮,徐盛却有着很是强烈的直觉,那种寝食难安的心态在韩罡大军到来的时候。就已经强烈的出现在他的心中。甚至他可以预见,都督只所以没有马上下令撤军回后方门户,就是因为没有直观的看到那器械的威力,从而忽略了什么,这也不能怪吕蒙。毕竟眼下主公孙权的援军已经快到了,只需坚持下几个时日应该就差不多能挽回眼下的守局了,毕竟江东大军当初准备攻取荆州之时不是白白整备的,起码兵力,粮草,器械上也都是十分完整的。

然而此时的弗罡似乎根本就不跟孙权援军到来的时候,就这么干脆的大军压了过来,守?徐盛有把握在韩罡不动用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下守卫几个时日,但是先前的那不曾见到过的带着密密麻麻洞口的连射弩炮似乎说明了什么,徐盛此时极为担忧弗罡手中还有着别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攻城器械,如果是那样的话,别说守下几日了,靠着这样的寨子徐盛觉得自己更应该去担忧自己的性命好上一些,起码这个目标实际一点。

就在他凝重以待的时候,只见韩罡对着身边兵士轻声吩咐了一句什么,之后就是十人打着韩字大旗跑到了徐盛的大寨面前大喊道:我荆州此来,乃是为尔等主公擅自偷袭我荆州而来,不关饵等之事,让开,如若打算螳臂当车,我大军过处,寸草不留。

听着塞外的喊话之声,徐盛却是苦笑连连,想荆州兵士如果真是为复仇而来,那么可不应该选择正兵压迫,起码应该是怎么给江东带来损失怎么办吧?眼下呢?荆州军过处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相反还多加抚慰之,这样的收复民心的举动。显然是打着平复江东而来,只不过是打着一个能说的江东址口无言的借口而已,是啊!江东的确是擅自偷袭荆州了,但是却遭受了算计之后惨败,死万大军只活着回来了不到几千人,这样的情况几乎是可以预见。韩罡早就知道江东心思不诡,而且双方都是相对的,就如头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一样,道理是这个道理,那是绝对没错的小就算眼下江东不算计荆州,那么将来等刘备真的壮大强悍起来,刘备会放过江东吗?显然这个是根本不用去想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江东在刘备正成长起来之前,率先偷袭也不算错,唯一的让人诟病的就是,谁先挑起的战端而,谁想挑起那么势必会引起天下的诟病,不过诟病就诟病吧!江东也没当回事,当然前提是成功偷袭到荆州,此时偷袭不成反被算计又被哪俩做文章,的确是江东失去了一阵,但是不要紧,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只要眼下不被荆州得逞,日后曹操恢复起来,三方从新拉开新一轮的对峙也就不存在什么危险了。

至于说那样的局面,江东到底能不能营造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事在人为,不去努力就不会成

想到这里,徐盛望了望有些浮动的江东兵士,却是对着身边的部将点了点头,之后就见徐盛大塞内飞出几箭,同先前在张苞的态度一样。射在了韩字大旗的旗杆上,这样的动作本是打击士气的最好动作,但是另徐盛没想到的是,就在他的箭射在那韩字战旗的时候,韩罡的军阵突然爆出一阵阵的思吼,显然那好象蒙兽的声音,绝对不是谢谢他徐盛的意思,而是恨不的撕碎他的样子,这无疑是极为突然的现象。

按照道理来说,对阵前先射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