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方式。
人类所使用的星舰动力炉就是这种方式,通过直接注入物质,然后转换成能量,从而为庞大的星舰提供能源。
而现在已经正在逐步推行的源式动力炉,也就是人工恒星,更是以这样的方式运行的。而这些物-能转换反应在人类这边需要一种极为复杂的程序才能启动。
就像是所有星舰的动力炉要是完全的彻底关机,再启动的话,最少也需要半个小时的“缓机”时间。而且启动之后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功率。
但是母巢却可以以这种特殊的分泌物。让这种物-能转换在瞬间完成。而这也就意味着能量的不可控。最终就是——轰!
其实在人类的概念武器军备之中,物-能攻击也进入了实物实验阶段,但是目前最成功的实验机型也需要一个暗月号这么大的超级星舰才能安装上去,更窘的是,一旦装了这么个大家伙,那星舰上别的什么武器也别想装了,因为动力炉输出跟不上。
所以这东西依然只是一个概念化武器。
但是波拉夫虫却早在一千年前就可以把这种东西实用化了。虽然每一个生物炸弹的威力都不大,也就是十几万度的攻击(在太空战争之中这样的攻击度只能算中等偏下)。但是架不住母巢制造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成本啊。
其中的“物质”是战场收集而来的,能量也是收集而来的,母巢除了在中间转换一下,几乎没有任何的损耗,也就是说,除非整个战场已经打成完全的“空白区域”,不然母巢制造这些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的压力。
十几万度的攻击的确不可怕,但是要是每过十几分钟就有成百上千这样的十几万度一起发动攻击,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的。
所有人类对虫作战的时候,除了对虫群进行攻击外。还有个额外的任务就是尽量的清扫战场。虽然无法完全的遏制,但是总会起到一点作用。
人类这边发动了两次x丧钟。反虫群的先头部队给打了回去。虫群立刻发动同样的反击,积累到此时才发动的生物炸弹就像是陨石雨一样的砸向千域平原第二道防线。
第二防线的联合护盾只坚持了两分钟就被砸破,哪怕是上万护盾发生器联合起来的联合护盾,也不可能挡住近十万生物炸弹的强攻。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哪怕是有这么多母巢在场,想要生产出十几万生物炸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止是生产时间,周围可利用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
“第二防线被突破,所有人员撤退到第三防线!”
“引力阱全力发动,把虫群的所有迁跃通道给破坏掉。a3,a6,a11舰队向第三防线集中,为第二防线的部队赢得撤退的时间!”
“行星武器平台再次集火,坐标……”
“浮游炮矩阵启动,控制权交给十字星基地控制中心!”
“所有星火生产线进入全功率状态,第一批星火战机投放进入第三防线!”
二十个天文单位的防御区,一共有七道防线,前三道都是外围防御,用来拖时间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人员配制,全都是使用的自动炮矩阵还有各种自动舰队,其作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等待后援到达的。
而从第四道防线开始,因为已经深入到最后的十个天文单位距离,到了这个位置,防御战就算是正式的进入白热化阶段,到时候人员伤亡肯定会直线上升。
虽然防线上的所有人都有此觉悟,但是广卫还是在尽可能的拖延这个时间的到来。还有三个小时援军才能到达,那个时候才能展开全面的反击,在此之前,不但有守住整个防线,还要保证本身的损失不会太大,不然防线无力反击,援军可以做的事情也不会太多。
哪怕是援军高达两个集团军,单以数量而已,这点兵力对虫群来说也不过杯水车薪罢了,只有战术上的配合,才能有效的打击虫群。
行星武器平台上的超重炮矩阵已经数次集火,除了一次试探的攻击了虫群的其中一个一级母巢以外,其他的时候都没有对母巢再发动进攻。
母巢的防御体制可以让它们很大程度上抵抗行星武器平台的攻击,这种空间性的防御机制可以让母巢对于集火攻击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但是却对分散式密集攻击抵抗力不佳,所以对付母巢,最好的办法就是集群攻击,让无数火力围攻,而不是集中火力打击一点。
其实这种防御机制和舰队的联合护盾极为类似,都是专门针对大威力集中攻击用的。
至于说集群攻击,除非把母巢外面那几千万舰虫,几亿太空虫给打掉,不然怎么可能发动对母巢的集群攻击?
而且人类现在已经学聪明了,虫群母巢有引发空间风暴的能力,所以大规模舰队集群攻击母巢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万一打得母巢逃不掉,直接一个空间风暴,就大家一起完蛋了。
所以人类对于母巢一向都处于打不掉和不敢打之间尴尬境界,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全人类科学家汇集千域平原的原因,只有研究透了这个被俘虏的二级母巢,人类将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