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了将军的孙媳妇家。
住在村里的孙媳妇是将军长子张陶的儿媳妇,其时,丈夫已去世。据她讲,将军殉国后,其家人在文革期间遭遇磨难,张家在村里抬不起头,原因无他,只因为是反动军官的后代。说起将军的墓碑,孙媳妇不禁长吁。据说,当地政府因为将军当过军阀而推辞。将军的次子张敏的儿子张祥麟心中一直有个心结,就是在有生之年为祖父立个碑,可到现在都无法实现。2005年8月3日的《山西晚报》上曾今刊登过一篇题为“张培梅将军之孙本报致谢:英烈后人多方奔走为立碑”的文章,文中提到:张祥麟老人的父亲是张培梅将军的次子,1945年出生的张祥麟老人现在是太原市的退休教师,万柏林区政协委员,他最大的心愿是给祖父的坟前立块墓碑。张培梅将军自杀之后,遗体先运至太原安葬,1958年迁回原籍,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坏,上世纪80年代由原平市政府重建。但张培梅将军的坟前一直没有墓碑,这成为将军后人心中未解的结。张祥麟老人早就为此事多方奔走,但各方表态均为:立碑是小事,可这碑文究竟该如何写,还需要斟酌。张祥麟老人告诉记者:将军的抗日事迹已被海内外公认,墓碑上能有“抗日英烈”几个字就足以让将军于九泉之下得到慰藉。现在此事还需要民政、政协等部门联合认定,张祥麟老人正积极奔走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希望能及早在将军墓前立下石碑。
这就我不由想起2013年1月于13日在缅甸举行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落成典礼。此碑是民间人士,中国远征军113团刘放吾将军的儿子刘伟民募捐修建的,抚今追昔,他感慨万分,如今纪念碑最终落成,希望后辈们能够铭记远征军的抗日英雄史。据说,在缅甸,英国在仰光建立了国家公墓,也据说,战败国日本,战后透过各种途径,在全缅甸日军曾经作过战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灵纪念碑。两厢对照,我们不禁无语。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的教科书对于**将士的抗战始终遮遮掩掩,像张培梅这样一个为抗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将军,当地政府难道就不敢立一块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