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依据秦始皇帝统一全国时颁布的文告解释,这是天子对臣下的命令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和口诏等。
自汉圣祖登基之后,从新规划细分了这种命令文体,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管控。
圣祖改制中,最重要,也是保证皇权最严格的一条便是,外镇领兵将领,未奉命不得入京畿。否则,“天下共击之”!
这条铁律五百年来从未有人敢违背。当然,这跟大汉五百年江山都固若金汤有关。不过正如高祖刘邦曾立下“非刘姓不得封王,违者天下共击之”的铁律也被曹破了一样,这条铁律也不是无法撼动。
世代忠良的勇毅吴公突然带着他的蛟龙卫军沿黄河直抵帝都雒阳!他未奉诏就带兵抵达了雒阳东城的东河卫城,他想干嘛?
刚入立秋,正是草长鹰飞之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雒阳此刻沐浴在一片金黄的光晕之中雒阳城东靠近黄河的地方,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泛着金黄的麦浪,滚滚向东。黄河上泛着来往的商船、淄舟,连太阳都带着一层金黄的韵味。
单看这份景象,谁也不能想象,整个大汉帝国的东部已经旱了四个年头。当然,这种旱不似立国千年大典前那么严重,偶尔还是能下点雨,但雨水量是明显不足的。东部十六个州郡绝大部分都减产,吃食只能从西南或者中部州郡调来赈济。更甚者,只能靠着对新州的无休止剥削和掠夺,以此满足老州百姓的生存需要。
黄河这条炎黄子孙的母亲河,灌溉的也只有关中、汉中、中原等寥寥数个州郡罢了。大汉帝国的疆域何其广阔,一条黄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帝国对水源的需求了。
与干旱的东部相比,京畿一带水资源还不算匮乏,只是与往年比起来,运河水位也降低了许多。最起码,帝都南北两道水门前已经无法停靠帝国最庞大的甲级战舰,就连东河卫城,也只有一个港口能够停靠。
东河卫城,就建在运河与黄河的交接点上,西接函谷、东望孟津,是扼守帝都水道的战略要地。不过因为水位关系,原来停驻在这里的两艘甲级战舰已经全部开往孟津,停靠在东河卫城的只有一艘乙级战舰和四艘丙级战船。
蛟龙卫分为两部分,一为帝国水师,负责内河防务,诸如黄河、长江、鄱阳湖等,一为帝国海军,主要负责远洋作战。这种划分来自于圣祖。帝国水师的战舰最高只能到乙级,只有海军才能配备甲级战舰。
而东河卫城作为翼护帝都雒阳的首要门户,不但有帝国水师,还有帝国海军,所以才有甲级战舰轮流驻守。
可惜,因为水位关系,这两艘堪称巨无霸的甲级战舰只能停在孟津,而无法靠近东河卫城。
以至于当吴公赵蕞带着蛟龙卫最强大的“大汉号”战舰突然抵达东河卫城时,卫城居然无法派出像样的舰船去截停。
“大汉号”战舰高二十七丈,长九十六丈,宽五十四丈,是全世界最大的战船。如果邹燃在这里,肯定会惊呼“航空母舰”!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冷兵器时代的航空母舰,除了战舰甲板上没有停靠飞机以外,全身包裹了坚韧铁皮的“大汉号”在这个连火炮都没有成型的时代,绝对堪称无坚不摧的海上航母!
“快,快点烽火,通知帝都!”被士兵从睡梦中吵醒的卫城最高长官皋荣眼睛发直,嘴里却对身边的卫城士兵大喊。
不一会儿,东河卫城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六柱烽火腾空而起。几乎在“大汉号”无任何阻碍地停靠在卫城港口中时,卫城西门大开,十几名衣衫不整的骑兵高举红色的军旗朝着帝都狂奔而去。
“大汉号”舰首是一个苍然欲跃的蛟龙形状这是撞角,用精铁一万斤打造出来的,曾在海战中撞毁敌船无数,此刻这个龙首正无声地威胁着东河卫城的所有大汉将士。
皋荣望着巨大的,甚至与他所站的城墙高度无二的“大汉号”,忍不住吞了好几口唾沫时,“大汉号”桅杆上突然打出旗语。
“大汉勇毅吴公赵蕞,请见卫城长官!”
皋荣当然看得懂旗语,作为东河卫城的长官,他也算是一名出色的海军将领,甚至在十年前还去过吴郡,接受过勇毅吴公的亲自培训。而在帝国军事编制上,掌管蛟龙卫的勇毅吴公一直是遥领东河卫城旗主职务的。
但勇毅吴公未得诏令而私自进入帝都,这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皋荣正了正铠甲,咳嗽一声,然后快步来到栈桥上,扬声道:“东河卫城仆射将皋荣,参见殿下!”
“请皋将军单独上船觐见吴公!”
皋荣一顿,最后还是皱着眉头,缓步走上了“大汉号”。
与所有甲级战舰一样,“大汉号”共可容纳士卒三千,兵甲六千,粮食储藏可达十万石这是真正的帝国远洋战船的标准配备。
沿着栈桥往上走,皋荣发现四周兵容整肃,盔甲森严,面罩都落了下来,一副随时准备厮杀的模样。走上甲板时,皋荣还发现了海战中所需的火油弹、抛石、弹弩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