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其实就是贸易业。
这个时代海运基本上没有,所以南周大量的货物要想与外族交易就必须经过大唐,大唐其实就是举全国商贾之力来做一个大的二道贩子罢了,只是最担心的就是这士林的反应。
事情远远出乎高天城的预料,反应虽然如预料般的激烈,但是消失的也非常迅速。原因非常简单,首先还是武将们,这是咱开国公孙子提出来的,肯定是开国公同意的,那就肯定不会害咱们武将,那么只要读书人反对的咱们武将肯定支持,早就瞅他们不顺眼了。其次还要说朝廷的文官们,虽然是文人,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读书人都集中在朝廷上,这些人回去一琢磨,前两条确实是好政策,对江山社稷那是自然极其有利的。至于最后一条不过是些面子的事,虽然读书人最讲面子,但圣上也说了“士农工商”的顺序是不变的,这不就行了吗,不就是为快点赚银子吗,赚银子不就是为了打仗吗,打仗不就是为了一统华夏吗?到时候真成了,咱们有生之年不是管的更多了吗?你想想,同样一个吏部尚书,你是管江北的官员过瘾还是管整个天下的官员过瘾?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就这样最令高天城担心的阻碍也没折腾多长时间就消失了,大家都一个观念,时间会证明一切。
时间果然证明了一切,五年的时间,整个大唐不敢说焕然一新,已经是露出蓬勃一面,各地喜讯频传。
首先,均田制和租雍调制稳住了天下农户之心,这个时代的根本还是农业,还是解决吃饭的问题,人口基数最大的还是农民。大家混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土地吗,现在好朝廷直接把地给咱了,那就使劲干吧,这就只能靠自己了,想多要地?好办,咱这一磅子力气除了对付黄土就是对付媳妇,白天使劲种地,晚上努力“耕田”就成了大唐农户们的基本认识,反正不打仗,甩开膀子干吧。五年时间,不敢说别的,起码百姓们都能吃上饭了,在老百姓眼里,这就离吃饱饭不远了,自然对自己的属官、对朝廷、对忠义县公、对皇上是感恩戴德。
其次,商贸业的发展大大充盈了国库,以前天天愁眉苦脸的户部尚书颜本卿现在牛的眼睛根本不正眼瞧人,当然用钱的地方也是更多,大家自然明白最大的流向还是兵部,毕竟对朝廷来说使劲折腾的目的还是一统天下。
人一旦尝到甜头就会推翻一切原来的想法,现在大唐真正到了劲往一处使的地步,这个庞然大物逐渐走到了正轨上面,无数人也渐渐注意到了真正的创始者高天城身上。
如果说以前还是大唐第一神童的话,文德十四年第一次有国子监的监生提出了经天纬地之才这个说法,满朝震动,但从皇帝到群臣没有一个人表态,没有提倡,也没有禁止。这才是最令高武头疼的地方,自己孙子从提出这个《看法》到出宫在宫里呆了足足三十七天,虽然年纪尚小,但也是让人瞠目结舌了。
出来以后自己也问过,自己的孙子也很无奈,一开始不过是皇孙李昭和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淑宁公主炫耀自己已经在学治国之术,还有点瞧不起的说自己的姑姑毕竟是女人这些倒是不用学的。淑宁的脾气自然受不了,带刺带针的跟高天城一挑拨,高天城当时和淑宁还不像现在这样情投意合,自然受不了这种揶揄,就要和李昭比比本事。弘文馆的学士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是看看大唐第一神童还有什么别的本事,二是也看看这孩子的师父东水公平常教了徒弟一些什么?
于是,一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比试悄悄的在大唐弘文馆开始了,比试的题目自然是弘文馆的各位学士们共同拟定的《华夏两分、天下势乱,大唐何以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