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唐霸业> 第五十八章 盛宴扬名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八章 盛宴扬名 二(1 / 2)

老在那跪着整个脚都麻了,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能出洋相,高天城小心翼翼的站起来,朝着龙椅走去。

刚才心里还埋怨宫女给自己斟酒太少,这一起来才发现自己竟是有点头重脚轻,空腹喝酒的坏处啊。阿弥陀佛,无量天尊,阿门!各路神仙一定保佑小子今天可千万不能出洋相,小子今天一定要做成大江南北的诗坛偶像啊!

其实吴恩可早就注意到了高天城,整个大殿上就这么一个孩子,除了小忠义县公肯定是别无分号,其实吴恩可今天的目的很简单,考量此子的才学是一方面,另一点则是不足以道给唐人们听得,就是要狠狠打击一下高天城。

说句实话,南周所有人包括做出极高评价的“文首”陶子谦都不相信这首《将进酒》是高天城所做的。诗作一途,才学肯定是必须的,这个时代往往都是引经据典,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然而高天城之《将进酒》,通篇没有任何的引经据典,一开始就是磅礴大气扑面而来,这需要诗作者有极高的对诗篇的把握能力。接下来更是妙语连出,诗情忽翕忽张,最后结语“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一言道尽天下酒徒心态,可谓妙转纷回、疾徐尽变啊,但一个八岁的孩子万万不可能有如此的豪气,这是需要真正的生活阅历的。说到底,南州可以承认这首诗是你大唐做出来的,至于是高二狗、李王八谁都无所谓,但偏偏就不能是一个八岁的孩子。

为什么?如果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做出这样的诗,那只能证明这个孩子是天才,也就是说在文学一途老天开始眷顾大唐了,咱天天嚷嚷人家是什么武蛮之国,现在武蛮之国都得到了老天的眷顾了,咱南周怎么办?

这些观念放到现在自然是无稽之谈,就算出了个天才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个孩子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这个时代就要进行一下正统之论了。南周靠什么和大唐对抗,南周自己都知道靠长江和武力都不是那么保险的,那就只能靠人心,这人心就得靠文人啊。

这几百年的传统,优秀的读书人都是到南周这边来的,这也让南周君民甚是自豪,一方面是南周确实文风极盛,对待读书人十分尊重,文人们口碑相传,所以很多知名文人都愿意到江南来,谁不希望自己更受别人尊重;另一方面江北战乱,刀枪无情的,大家还是保命要紧,所以留在江北的谁也没心思学什么圣人之学,想学的都跑到了江南。

但自大唐建国以来形势也在巧妙的改变,很多在南周的江北读书人纷纷回投江北,甚至有些是已经在江南取得了极高的名声、威望的,还有很多甚至在江南都考取了功名的都回到了自己的故土,这其中肖恩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其实这个时代人都是及其眷恋故土的,这是很多江北人重回大唐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正统,对于大唐和南周无论是谁一统江山其实大多数文人并没有什么一定要支持谁,只要是汉族谁当皇帝咱也一样过。但是自从江北名士赵公明提出“正统本源”这么一说大家才注意到还真是这么回事。

其实赵公明所谓的“正统本源”很简单,就是说这两个国家那个才能代表汉族的最终利益,其实赵公明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它的最重要的两点分析却让很多人有所感悟。

第一、赵公明说道文学正统,圣人的故里、陵墓都在大唐,汉家数百年的传统也都在中原大地,现在南周的文风盛气不过是由于王朝更替暂时造成的,真要论正统大唐似乎更胜一筹。

第二、赵公明指出江南人民生活富足,江北人民生活贫困,看着似乎是江南人更懂得学习圣人之道才能将江南治理得如此之好。事实情况呢?江北虽然战乱四百年,但每一个诸侯无论怎样混战,当出现外族之时还是能一致对外的。这也是赵公明的重要论断,看哪一家能代表汉族的本源,关键是看在面对外族之时,有没有君子之风敢于行武人之力,简单就是说你不能光嘴上说,你得实际的用跟外族的斗争来证明你捍卫汉族尊严的决心,在这一点上大唐自然占尽优势,细心人甚至可以想到这句话的其实意思就是南周现在的安定就是用整个江北的战乱还来的。

这“正统本源”一提出来,让天下文人全部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的同胞还在和外族拼杀,自己们却在南周衣食无忧、无病呻吟,这文人就怕热血,热血一上来啥也都不顾了,急急忙忙的就往江北赶。

这对南周可以说是最不能承受的打击,南周太傅、镜泊公、中书令陶子谦连忙领着自己的徒子徒孙进行反击,开玩笑,这招大唐太阴了,这是从骨子里打击南周的希望啊,咱南周就读书人这点优势了,再让你大唐这一点上超过了,过几年民心所向,岂不祸矣!

但偏偏赵公明玩起了隐居,去给高天城当师傅去了,还对别人说所谓的“正统本源”不过是让天下读书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天下,自己本身并没什么意思。

这让南周仿佛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气得差点吐了血,你他娘的说自己本身没什么意思,但只要识字的都他娘的明白你在说中原才是根、大唐才是源,这老子们要跟你争一争了你却掉头跑了,什么玩意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