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曾经说过,华军士兵比起服从性不如苏军、日军,比起军事素质,主观能动性上不如德军,但是华军有一眼是其他各国部队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善于总结。
当然每支军队在任务结束后都会有总结,但是一般都是指挥员总结,比起华军来说,其总结的规模就小的多,华军是任何任务开始前要群策群力进行讨论,当然这个时候往往都是经验主义,要说对任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战斗任务,有什么帮助那真是拼人品的事,毕竟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不是每一场战斗都是一样的。随着战斗的展开,各级各个人的经验总结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展开,很快就能在集体智慧下迅速的改变战术。
比如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个时候军队已经十几年没有打仗,又受到左倾干扰,训练工作停滞,加之为了应对北方强邻的干预动用都是南方二线部队,并且在战前大量新兵扩充部队实力,进一步稀释了部队战斗力。随着战争前期的一些失利与成功经验,部队越打越能打,越战越勇。尤其是后来的南疆两山轮战更是锻炼了大批部队,还有谁言华人不能战呢?把所谓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打的没脾气。
此时,想到这里,林杨才觉得自己真的是屁股决定脑袋,以前在当兵的时候,很多东西其实都步入形式主义,比如这所谓的总结,对此自己深恶痛绝,现在自己成了连长反而忘记了士兵才是战争的主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战斗力将是无穷的。
是该把部队带到丛林之中进行实兵对抗,这样来检验连队编组的问题,从而能更好的发扬战斗力。
其实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锻炼班排一级前线指挥官。华军在长期的战斗中,由于缺乏通信器材,为了尽快掌握前线战斗信息,往往会往前线主要作战部队派遣军事副主官,以便靠前指挥,这在前面讲过的领导加强就是如此。
但也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知该听谁的,往往靠前指挥的领导不会参与指挥作战,但是因为是领导,往往又越级指挥,这其实是很犯忌的事情,因为华军这种金字塔形垂直指挥组织结构,就决定了越级指挥是越权,所以这派来的领导往往又是指挥官的老上级,就是用这层关系来协调,一旦出现不和,那么事情就大条了。
但这很明显并不符合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通讯技术的发展,领导往往只需要在指挥部就能通观整个战场,在前线靠前指挥不但指挥难以协调,安全也难以保障。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领导不一定永远是正确的。事事亲为不但累了自己,而且会进一步的压制下级才能的发挥。也难以应付现代战争节奏越来越快,突发事件越来越多。
这就涉及到现代指挥方式的改变。
“命令式指挥法”是传统的指挥法,上级给下级下达命令时,不仅交代了任务,而且规定了任务的具体做法,下级必须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德军在过去甚至规定几点几分什么部队达到什么位置。因此指挥员往往机械式的完成任务,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战争中情况复杂,急剧变化的特点。
“委托式指挥法”是十九世纪德国统帅老毛奇最早提出并施行,但是把它正式列入军事文件还是1977年才编入联邦德国《军语集》。委托式指挥法的现代含义是: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时,只委托任务,说明当时的情况,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兵力兵器,而不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由受领任务者独立自主地去完成恩物。这种指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使各级指挥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和聪明才干。适应现代战争对各级指挥员提出的要求。
在越南丛林里更是如此,由于茫茫丛林和山岳的遮蔽,敌人往往近在眼前才发现,这种突然的遭遇战就非常考验指挥官的临机处置能力,能灵活的与敌人交战,并且发起迂回穿插的行动,将敌人彻底歼灭。而这都需要指挥官能快速的临机处置各种情况,而不是事事请示,事事听从上级安排,那么这样的指挥官就会贻误战机甚至断送所有人的性命。
想到此林杨才发现如果进入丛林还是需要有个向导,不然对抗的两只分队都在丛林里迷路了那才叫好笑。随着战斗的继续,林杨的连队也需要当地人情报以及他们的各种支持,连个语言都是障碍,还如何在越南活的如鱼得水?
想到就去做,林杨离开军营步入当地人领导的办公室,其实上次林杨将缴获的大量M16和冲锋枪交给了当地民兵,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南越统治下的VC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很多都是二战时期或者越法战争时期的古董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不得不使用竹签之类的陷阱来对付美军和南越军,所以他们对林杨是很感激的,这个人情不让还难道还等它烂掉?林杨说明了来意,想让黎青带着9个人加入林杨的队伍作为向导,结果很顺利,不过林杨也付出了不少手雷作为回礼,同时这十个人的武器装备都得林杨他们负责。
将他们编入每三人编入步兵排,在需要的时候下放到步兵班,这样就能保证步兵班的翻译与向导需求。
等到林杨在会议上宣布将带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