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我的天启生涯之晚明中兴> 第九一章 杨涟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一章 杨涟 下(1 / 2)

杨涟和左光斗的奏章很快就送了上来,朱由校看了哈哈大笑,笑的眼泪都流了下来,没想到历史改变了,移宫案却依旧如期而至。唯一和历史上不同的,就是杨涟并没有入泰昌帝的眼,更没有得到顾命大臣的名位,这让他只能通过奏章达到目的,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带着人直冲乾清宫,和李选侍几次对阵后,几乎是用抢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即便是这样,朱由校也觉得杨涟左光斗的奏章不顺眼,有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的嫌疑。

明明这是个君权至上的时代,可杨涟左光斗却硬是踩着皇帝的脸面在做事。

朱由校可以肯定,面前的这份奏章已经传播的满京城都是,说不定还有塘报也已经抄录了奏章,正在快马加鞭的送往各地。

这是大明的文官们,特别是东林党的君子们惯用的招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早就变成了“一封朝奏九重天,从此名声天下闻”。但凡有人写了份奏章,就会弄得天下皆知,等皇帝发火后,再大肆宣扬自己的忠贞不屈和皇帝的昏庸无能。如果皇帝动用了廷杖,那这个人立即就变成了英雄。

就好像现在,不管朱由校怎么说、怎么做,外面的人都会先入为主了,把奏章上的猜测之言当成事实。到那时,如果李选侍搬出了乾清宫,那是皇帝无能,在英勇的大臣帮助下才能摆脱庶母的控制。若是李选侍还在乾清宫,还是皇帝无能,有英勇的大臣帮助还是不能庶母的控制。

怎么说都是皇帝无能,说不定等李选侍搬走了,还会有人接着上书,说皇帝太无情,大行皇帝尸骨未寒,就逼迫庶母欺凌手足。总之不管怎么说,都是朱由校的错。

皇帝的尊严就在这一封封奏章中消耗殆尽,大明朝廷的执政根基也在不断的口水官司逐渐动摇。终于到了那一天,皇帝孤零零的站在煤山上的老树下,对着四九城大声的哭喊,“朕非亡国之君,臣却是亡国之臣。”

不过,不管朱由校现在怎么生气,还是要正面回复杨涟的奏章,以正视听。

喊来了王安,仔细问了问杨涟和左光斗的为人,朱由校准备看人下菜,“朕不想让这件事情被不停的提起。”不停提起的后果就是不停的翻案,原本事实清晰的事情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朱由校少有的用了朕字,这让王安有些意外,对这件事也重视了许多。他认真回想了一下,才把杨涟和左光斗的生平简要的告诉嗣君,“两人都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杨涟做过常熟知县,因为考选的时候被评为廉吏第一,才入朝担任给事中。左光斗却一直在朝,起初担任的是中书舍人,后来才去做的御史,他曾打击京城的造假团伙,光伪造的官印就搜出了七十多颗。除此之外,他还精通庶政,曾提议在直隶屯田。”

朱由校听了若有所思,在东林党把持舆论的情况下,杨涟的廉吏第一水分很大。倒是左光斗的所作所为却让朱由校有些不解,“左光斗是东林人吗?”

“是的,”王安点点头,却又补充道,“可他还出身桐城,同乡中人才济济,也正是由同乡前辈推荐,才在方大学士身边坐了中书舍人。”

“难怪如此。”明末清初时候,桐城确实是人才辈出,甚至有桐城派之称。听到左光斗是桐城人,朱由校这才明白过来,不过却对方从哲的性子连连摇头,中书舍人是内阁的办事人员,官位虽小可相当重要。在没有人抗衡下,方从哲还让一个东林党出身的人留在内阁,这让朱由校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既然对杨涟左光斗有了初步的了解,朱由校就很快的在奏章上写了一行字,然后交给王安,“还请伴伴亲自走一趟,务必劝说两人不再闹事。还有,”朱由校实在不敢相信东林党的做事风格,就来了个釜底抽薪,“左光斗不是提议屯田嘛,就让他去天津看看。”

王安会意,这是要拆开两人,免得两人脑子一热再次上书。

王安急匆匆地去了,可朱由校还是放心不下,想了想,又叫来骆养性,低声吩咐了几句,让他小心留意杨涟左光斗的动向,一旦有变立即汇报。

所幸的是,也不知道是朱由校批示的话确实起了效果,还是王安的苦口婆心让杨涟左光斗幡然悔悟,他们在后面的几天里并没有接着闹事。

一切都风平浪静,却让刘一燝感到奇怪,有心想再找人上书,可又不知道其中内情,只好驻足观望,等待更好的时机。

功夫不愧有心人,刘一燝这天终于等到了一个天大的消息,这让他看到了赶走方从哲的希望。

“不成,现在我们不能这么做。”对于兴冲冲地来串联的刘一燝,韩爌的态度很坚决,“现在嗣君还没有登基,一切都应当以此为重,我不同意有任何的节外生枝。”

“我们只是想让嗣君知道方从哲的真面目。”刘一燝不以为然,他得到的消息太重要了,若不杀方从哲一个措手不及,等方从哲弥补了马脚,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就很难了。

“那你怎么让嗣君相信,我们不是在针对他,而是在针对方从哲。”其实,韩爌也知道机会难得,可他却清醒的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