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后为了宣传《蓝宇》陈默在放映馆门口停下来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提问,陈默的应付完全自如,特别是发现陈默不仅英语出色,还说了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时,这让现场的记者们兴奋了不少,提问题的频率猛然加快了许多。
“陈默先生,请问你对徳国电影有了解吗?”陈默听到这个提问时,微愣了一下。
德国电影,他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窃听风暴》,但是这部电影这个时候还没有拍出来呢,他自然不能拿出来说。
脑海中迅速调出“娱乐指南”,然后对着那位提问的德国记者说道:“当然。”陈默满脸微笑,“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文德斯导演也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导演之一,而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所表现出的流浪与疏离更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遗产,文德斯导演籍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也是我未来学习的方向。
而在这之后他的“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intheCities),1975年的《错误的举动》(TheWrong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同样十分精彩,其中《错误的举动》讲述了一位作家为寻找灵感而游历,画面具有诗意的隐喻和富于哲学意味的象征内涵;《公路之王》则以写实的基调和独特的观照方式批判了俗媚的电影文化,同时也对7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界的状况投以了深切的关注。这是很多导演所不能做到的。
1983年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使文德斯导演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这部在后来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现了人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在这个时候,文德斯导演依然成为一代大师。
而文德斯导演的大成之作——1991年的《直到世界尽头》(UntiltheEndoftheWorld)拍摄于全球四大洲,影片在皓渺的氛围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更是被人们称为“终极公路电影”。
陈默一口气说完脑海中关于文德斯的资料之后,微咳一声,示意提问可以继续。
那位提问的记者已经有些傻了,他只是想问陈默一个问题而已,哪里会想到陈默随口说出了这么多。
而对于文德斯导演,他自然了解,跟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相互印证之后,才发现陈默的回答竟然没有一丝错误,难道他对于德国电影真的如此了解?!
还想继续问下去,但是等他回过神的时候,陈默已经在回答其他记者的问题了。
事实上,来自德国媒体的关注,只能说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次陈默出席米兰时装周之后,再来到柏林电影节已经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媒体的关注,他们的问题仿佛炮火要将陈默夷为平地。
当《蓝宇》公映开始之后,影迷开始陆续入场,专业影评人也开始入场,这类题材的电影在政治性更浓郁的柏林电影节自然受到了热烈追捧。撇开剧本本身,陈默在其中的突破性演出,更是让无数媒体跌破了眼镜。
谁又能够想到,那位带着阳光笑容的二十岁少年,居然能够打破,所有人的常规想象,奉献了如此精彩的演出。这着实是出乎意料的。电影节从来不缺少天才,对于天才,媒体更是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陈默就是柏林电影节媒体眼中的天才。
如果仔细追溯陈默的影坛之路,记者们可以轻易发现他是以《十七岁的单车》的导演和演员形象第一次现身在西方世界眼前的,但是对于大部分记者来说,听说陈默、与接触了解陈默,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蓝宇》才是陈默真正意义上国际影坛的第一个瞩目焦点,如此描述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这个结果,着实出乎了陈默的预料。在前世《蓝宇》并没有参展柏林电影节,而现在因为自己的原因得以提前完成,并且参展柏林电影节。所以说陈默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柏林能够如此受欢迎,他更加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带给他的荣誉会如此之多,完全超出预期。
柏林电影节之上,可不同于金球奖、奥斯卡,有那么多细分奖项,最佳影片金熊奖,评委会银熊大奖,最佳导演银熊奖,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前后也就这么几个奖项,并没有专门的最佳配角等奖项的划分。
而陈默作为《蓝宇》的主演之一,很可能凭借这部电影拿到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而最主要还是因为陈默年仅二十岁,却能够有如此出色的表现,风头甚至超过了西方世界参展的几位主演。
这同样出乎了关锦朋的意料。而随着《蓝宇》放映时间的推进,专业人士、记者、观众们的打分统计出来之后,这部电影在强调政。治性和艺术性的柏林电影节之上,获得了超出预期的肯定。在综合评分上《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