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鸾行至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埃遮天,一队人马浩浩荡荡朝少帝前来,众人不由一惊。经询问下,竟是西凉刺史董卓。少帝见之满脸横肉,不由害怕。
陈留王见董卓傻傻地骑在马上看着众人,乃谓他道:“汝来保驾还是劫驾?”
卓应道:“特来保驾!”
“既为保驾,如今为何见驾不跪?”
董卓慌忙下拜。董卓见陈留王竟然挡驾于前,临危不乱,于是便有了废帝之意。是日,便将少帝迎还宫中。帝见何后,相拥而泣。检点宫中,竟不见了全国玉玺。
董卓随驾回京,陈留王让其屯兵城外。但董卓自屯兵城外以来,每日进出城门,皆是铁甲护卫。每天横行于市,百姓惶恐不安。但无一人敢劝止,不久后,董卓更是肆无忌惮出入宫廷。
后军校尉鲍信实在看不顺眼,于是来见袁绍。然后谓袁绍道:“董卓声势日盛,野心日显,其必有废帝自立之意,如今可速除之。”但袁绍以朝廷新定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鲍信见此,又找司徒王允言明其事。但王允也示意将此事放一边,容日后再议。鲍信知道董卓不久后定然作乱,于是投泰山而去。
皇宫之事,不久便传到赵云处。赵云于是谓赵范以及左龙道:“公孙将军不听我之言,如今却被董卓得手,我知其不久必然废帝自立,而群雄皆会反对,到时天下有识之士必然联合讨伐董卓。”
左龙道:“将军,到时吾等将何去何从?”
赵云道:“吾等到时随公孙将军一起讨贼!”
“但公孙将军不用将军,如之奈何?”
“到时我们以夏侯兰部将名义前去,应该不难。”
左龙想了一下,然后问:“将军何不脱离公孙瓒,另投他处?”
赵范也道:“吾观平原令刘备对将军甚是器重,将军何不前去投之?”
赵云道:“如今还不是时候,待平定董卓后,再商议去留之事,其他书友正在看:。”
“是,将军!”
不久后,董卓又掌管了何进部下之众,气焰更是嚣张。一日谓自己谋臣李儒商议废立之事。李儒也极力赞成,并建议他尽早为之。
董卓听其言,更确定了废帝之决心。但是他担心有大臣发对,于是设一宴,以试探众大臣。众大臣依约而来,数杯过后。董卓便提出了废帝之事,但是数名大臣当场发对,董卓见此,于是将那些不同己见者当场诛杀。时司徒王允也心虽不满,但见董卓如今得势,悖之无益,心思容后再图之。
时并州刺史丁原也明确反对,但由于其义子吕布在旁缘故,所以不敢对其下手。
翌日,丁原会并州起兵讨伐董卓,卓率军与丁原交战,但因吕布作战勇猛,董卓军竟然大败。董卓见吕布如此勇猛,甚是喜欢,寻思如何将其纳入帐下,为己效力。其帐下李肃与吕交情深厚,于是请命前去游说吕布。李肃带着聘礼以及赤兔马前去见吕布,然后想其道明此事,吕布乃见利忘义之人,于是杀了丁原并献其头颅于肃。董卓知道后甚喜,将其收为义子。拜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董卓自得吕布相助后,如虎添翼。废帝之事,更是肆无忌惮。中军校尉袁绍实在看不惯其如此横行,于是挺身而出,反对废帝。董卓见其是四世三公之后,不敢对其下手。绍执剑离去。董卓恐袁绍生变,于是封其为渤海太守。袁绍离去后,竟无一人敢反对废帝之事。
九月初,董卓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行废帝之事。之后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改元初平。董卓自封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跪,剑履上殿,威横至极。
废帝一事传至公孙瓒处,瓒破口大骂“董贼”,于是准备率军前去诛杀董卓。但夏侯兰劝道:“今董卓执掌朝纲,将军此去,是为谋反,将军不可意气行事。”瓒于是忍气作罢。
消息传至赵云处,赵云于是前去面见公孙瓒。劝其向各路诸侯发放讨贼檄文,以谋共诛董卓。但是,却被田楷反驳道:“将军此时发布讨贼檄文,何不等同于将军带头谋反,到时公岂不危矣!”
公孙瓒也觉有理,于是没有理会赵云之意。赵云于是退了出去。赵云以为将公孙瓒扶上高位,到时历史自会改变。而自己也就不是什么赵云,那么自己便可以回去。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心思是白费的。
不数日,又传出董卓令李儒鸩杀何后以及少帝于永乐宫。而董卓则夜夜出入后宫,奸,淫宫女,夜寝龙床。做尽有违天理伦常,人神共愤之事。
渤海太守袁绍闻此,于是决定出兵讨贼。于是修了一封密函给王允,望其能设计诛杀董卓,自己必定前来助一臂之力。王允得书,于是便想与大臣们商议此事。但董卓监察甚严,王允一时寻思无果。
异日,王允终思得一计,于是以祝寿为由,宴请了一帮先前旧臣于堂下。而曹操也恰逢在其列。酒过三巡,允屏退左右。然后将实情说了出来。
曹操听王允哭诉之后,然后抚掌笑道他们都是无能之辈,只会在此偷哭。王允问其故。曹操答道他将亲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