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的大将,特别是象老帅宗泽这种胜率极高的大将,宋朝并不多见。所以,当这种级别的大将死后,往往都会得到朝廷丰厚的赠谥和恩恤。
参照一下朝廷对之前几位主战派顶级武将死后的赠谥:
首先是种师道,朝廷对他先后做出了两次的赠谥,一次是钦宗皇帝所赠,另一次是高宗皇帝所赠。
《宋史。种师道传》中记载道:钦宗亲临祭奠,悲痛哭泣,赠开府仪同三司……建炎年中,加赠师道少保,谥号叫“忠宪”。
这是一个正一品的封号,可谓是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其次是张叔夜,《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道: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者,司徒、司寇、司空也。
开府仪同三司在宋朝是个从一品的官位,也就是说,张叔夜死后的赠谥仅仅次于德高望重的种师道。
可是,老帅宗泽死后的赠谥仅仅是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在宋朝,观文殿学士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头衔;而通议大夫,更只是一个区区正四品下的职位。
令人难堪的是,在老帅宗泽生前,已经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副元帅,身居武将之首,位同一品太尉。
一般而言,官员死后,朝廷都会做出升迁的赠谥,让官员死得风光体面。
但是,宗泽死后,不但得不到朝廷的升迁,还降了好几级。这种待遇,可以说是对老帅宗泽的一种变相的侮辱。
这种做法,可谓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假如老元帅在天之灵得知,情何以堪!
......................................
中国人都习惯于盖棺定论,也就是说。对于官员死后所做出的赠谥,代表着朝廷对这个官员的态度,以及对这个官员生前所作所为的评价。
朝廷如此对待宗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对宗泽是多么的厌烦,才会在他死后,做出此等下作的报复行为。
单从职位、功劳、资历等方面比较,宗泽绝对不输于种师道和张叔夜两人,但为何最后朝廷的评价相差这么远?
又或者可以这样问,宗泽到底做了什么。让高宗皇帝感到如此的厌烦。
宗泽与种师道和张叔夜这两人相比较。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
在《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既入见。上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师道曰:「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
上曰:「业已讲好矣。」
对曰:「臣以军旅之事事陛下。余非所敢知也」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在金兵第一次包围汴梁城的时候。
当时种师道勤王救驾,皇帝问种师道:“你对金兵的看法如何?”种师道的回答是:“金兵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难道要放他们走吗?”钦宗皇帝提醒种师道说:“我已经和他们讲和了。”而种师道对此的回应是:“我只是帮你打仗的,其余的事情我不想问,也不敢知道。”
好一句「余非所敢知也」,这就是种师道和张叔夜这两人共同拥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详细来说,就是当皇帝提出询问的时候。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旦皇帝立定了主意,就无条件执行圣意。
对于这样的干部,哪家皇帝不喜欢?所以朝廷对他们的高度评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那宗泽又是怎样的一种干部呢?从《宋史。宗泽传》中记载的三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宗泽的品性和所作所为。
第一件事情: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宗泽在进士考试的时候,对时弊直言不讳,引起考官的厌恶,把他排在榜末。
第二件事:时康王开大元帅府,檄兵会大名。泽履冰渡河见王,谓京城受围日久,入援不可缓。会签书枢密院事曹辅赍蜡封钦宗手诏,至自京师,言和议可成。泽曰:“金人狡谲,是欲款我师尔。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饥渴,宜急引军直趋澶渊,次第进垒,以解京城之围。万一敌有异谋,则吾兵已在城下。”汪伯彦等难之,劝王遣泽先行,自是泽不得预府中谋议矣。
靖康之变的后期,康王赵构不愿出兵到汴梁城勤王救驾,而宗泽一再坚持,最后赵构不得不让宗泽起兵先走,而自己就逃到镇江去。
第三件事情:时金遣人以使伪楚为名,至开封府,泽曰:“此名为使,而实觇我也。”拘其人,乞斩之。有诏所拘金使延置别馆,泽曰:“国家承平二百年,不识兵革,以敌国诞谩为可凭信,恬不置疑。不惟不严攻讨之计,其有实欲贾勇思敌所忾之人,士大夫不以为狂,则以为妄,致有前日之祸。张邦昌、耿南仲辈所为,陛下所亲见也。今金人假使伪楚,来觇虚实,臣愚乞斩之,以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