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清晨,一列火车呼啸着驶过乡间田地,快要进入上海站了,下车的旅客都忙着整理自己的行李。一位临窗而坐的年轻姑娘也在将自己的皮箱由行李架上拎下来。
突然车厢里传过一阵争吵声,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个乘警抓住了一个逃票的小姑娘。小姑娘穿的破破烂烂的,不知什么时候混上车的。乘警嚷嚷着叫她补票,否则到站就把她扭送警察局去。可是看她那样子如果能有钱买票也不至于混上车了,小姑娘吓得要命,不住地哀求着。
乘警无奈地说:“我也知道你没钱很可怜,咱们也都是中国人,我也不想为难你,只是眼下站上都是日本人说了算,我要是放过了你,回头他们怎么能饶得了我?再说,我这一家老小都指着我养活呢!”说罢,长长地叹了口气。
“我来替她补票。多少钱?”正在此时,一个银铃似的声音传了过来。大家扭头一望,见是那个临窗而坐的漂亮姑娘。
乘警一时没有料到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有这么好心的人替她补票,一时呆住了。看到姑娘毫不犹豫地掏出钱袋,这才赶紧说出票价。姑娘二话不说,掏出钱递到了他的手上。
那个小姑娘见有人为自己解围,急忙走过来千恩万谢地说:“这位好心的小姐,太谢谢您了!”
姑娘莞尔一笑,说道:“不客气。”说着,又从钱袋里掏出了几张纸币递到那个小姑娘手里说:“这点钱拿着买点吃的吧。”
那姑娘此刻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不由普通一声跪下了,说道:“请问小姐尊姓大名,他日小花一定报答小姐的大恩大德。”
姑娘急忙把她搀扶起来说:“我们都是中国人,难道看到同胞有难,都不伸出援手吗?”这句话,无形中让在场的每个人的心头都震动了一下。有一个高高瘦瘦地带着鸭舌帽的青年男子,更是意味深长地看了那位姑娘几眼。这时,进站的汽笛响起来了。姑娘对小花微笑着说:“多保重!”说罢,就转过头匆匆提着行李下车了。那个戴鸭舌帽的男人也紧随着那位姑娘下了车。
姑娘下了火车,叫了一辆黄包车朝着黄埔江边而去。到了江边,姑娘下了车,沿着江边缓缓散起步来。
正值初春时节,微暖的风习习吹来,走了一会,她停下来捋了一下短发,用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环视了一下周围的景物,轻舒了口气,一丝微笑挂在了唇边。
又走了片刻,她突然放下皮箱,出神地望着江水,岸边停靠着一条破旧不堪的小篷船。那是一条普通却又为她难以忘怀的小船,五年前,不也是在这样一个初春时节吗?她怀着对罪恶家庭的痛恨和追求光明的决心,来到了江边求助这条船的主人——一个老渔翁的吗?善良的老渔翁帮她渡过江去,从此她自由了,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她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勇敢的飞翔,虽然亦不免风雨,但终于她的羽翼变得丰满了,她长大了,成熟了,她回来了,她要来从事一项神圣的事业。
她朝着那条小船紧走了几步,她真想好好谢谢那位慈祥的老人。远处的一声汽笛打破了这份寂静,她不由一惊,止住了脚步,摇了摇头,“怎能忘记肩上的重担呢?这哪是叙旧的时候呢?”她低下头,思忖了片刻,然后仰起头,提起皮箱坚定地走了过去,她比先前走得更快了,像是被喜悦的事情鼓舞着,自信的笑洋溢在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脸上。
走过了棚户区,来到了富人街,那曾经被他称做“活棺材”的花园洋楼依稀可见。到家了,她感到了难以名状的威压之感,她再次停下脚步,那个清晨,他从这座“活棺材”里逃出来,发誓永远都不再回来,但是今天,她回来了,她要把这座“活棺材”当成从事高尚事业的基地。她将勇敢机智的面对将要在这里的发生的风风雨雨。想到这,威压之感被一种信心和思亲之感所取代。是啊,她怎么能忘记那疼爱她的母亲呢?她走后,她将要受多少苦?留多少眼泪?可怜的母亲!
“铃——”他迫不及待的按响了门铃,门被打开,她看见一张熟悉的脸庞,“吴妈”她有些哽咽,“大小姐?”吴妈揉了一下眼睛,惊喜地叫“呀,真的是你呀,我的小姐,你可回来了,快进来!”
“吴妈。”她激动地抱住了吴妈。
“小姐,自你走后,太太每日茶不思饭不想,留得眼泪都要用船载呀!”
“我妈?她还好吧?”她忐忑不安地问。
“好,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想你呀!小姐,我带你去见太太!”
说着,他们已经踏上了洋楼前的台阶,蓦然,一股酸楚袭上她的心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那位道貌岸然的父亲受了二妈的挑拨,罚她跪在这里,母亲心疼欲碎,可软弱的母亲,受三从四德的影响太深,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也只能陪她跪在这里。后来还是吴妈偷着给她们送来雨衣,年轻的她总算挺过来了,然而母亲却足足卧床一月,方才痊愈。
进了门,吴妈打开了正厅的吊灯,“三姨太,您怎么起这么早呀?”
正厅的丝绒沙发上坐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美妇,她惊奇地问:“这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