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要清闲得多。李副校长、翁全福和刘金尧的家属都住在党校,其他人有的家在桥头、有的家在农村,不办学习班的时候,都可以回家休息几天。
薛廷臣的人缘很好,每到一处都很受欢迎。一次,党校办学习班,薛廷臣到城关粮站去核粮,粮站主任王发林对他说道:“你在党校搞的是后勤工作,党校的后勤和一中的后勤主任是一样的待遇,供应标准要高一点。你原来是按营业员标准供应的,营业员的供应标准是二十八斤,党校后勤主任的供应标准则是三十一斤,你干这份工作,就应该享受这个待遇,这样吧!你到单位写个介绍信,说明你是党校的后勤主任,然后给我送过来,我把你的供应标准变更一下。”
回到党校以后,薛廷臣便把王发林的话说给了李副校长,李尊玉听了以后说道:“这倒是应该的,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粮,这个介绍信应该开。”说完就让秘书翁全福写了个介绍信,说明薛廷臣是党校的后勤主任。
薛廷臣拿着介绍信到城关粮站办了手续。这样,每月他就可以在城关粮站多领三斤粮票。
翁全福的家属是河南漯河农村的,一个老婆还有两个娃娃,都没有户口,一直买高价粮吃。因为要买高价粮,翁全福的经济一直比较紧张。薛廷臣不忍心,便把自己每月多领的三斤粮票全都给了翁全福。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上边下来了几个提工资的指标。
调资指标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因为很长时间都没有提过工资,所有的人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这很难得的四分之一的指标,都希望这四分之一的指标能有一个能落到自己头上。
当然,这次提工资是有条件的,但具体条件也很简单:政治好思想进步;工作能力强能完成任务。还有一条是工资偏低的。
薛廷臣到了党校之后,把后勤工作和大家的福利工作都搞的很好,论工作和资历,他完全够提工资的条件。李副校长却不愿意薛廷臣占一个指标,也担心大家在评资会上提他的名子,在安排调资的会上,李校长当着薛廷臣的面不好说什么?便在下面个别做了些工作。他给大家说:“薛廷臣在‘四清’运动中犯过错误,这次不能提工资,你们在评工资的会上都不要提他的名。”所有的人都巴不得少一个参加竞争、评比的对手,所以,大家都愿听李副校长的话。
李副校长将这个意思给其他人都说了,但却没给汪国贞说,因为他知道薛廷臣和汪国贞都是来自农副公司的。但他却不知道刘维觉和薛廷臣在盐务局的时候就在一块工作过,并且两个人都是晋南老乡。李副校长是一九五八年从河南移民来的帶队干部,对这些不太清楚。其实,所有的人都知道薛廷臣是“四清”运动中犯过错误的下台干部,他的这个动作完全就是多余的,世界上就没有不透风风的墙,李校长在下面做的工作很快就传到了薛廷臣的耳朵里。翁全福和刘维觉都把李校长给他们说的话全都给薛廷臣说了。薛廷臣觉得很不舒服,也有些反感。
在评定工资的时候,汪国贞提的是两个副校长和薛廷臣的名子。看来汪国贞的脑袋的确转的非常快,他也真的会看形势,也会走上层路线。薛廷臣虽然不是领导干部,但汪国贞却是直接在他的安排下进行工作的,算是顶头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