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苦难童年
有顺和智顺合家以后,两家的粮食就存放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其实是给内当家的韩三倩多了一个难题。他们家孩子多,孩子们饭量都小,按六口人分的粮食,还能多撑几天。可老六两口子没有小孩,两个人的饭量都大,本来就不充裕的粮食就显得有点紧张。但三倩不在乎这些,他觉得一家人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了节省粮食,她将丈夫和六弟从地里挖回的野菜、树皮处理的很好,将仅存的一瓦罐黄豆每顿饭往锅里少放一点,黄豆是豆中之王,含有各类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黄豆蛋白质中所含必需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对防止浮肿,维持人体生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煮后的汤里含有所有的营养,抑制了浮肿病的发生,维系了一家人的生命。就这样,一家八口人有什么大家同吃什么?一大家子人相处的非常和睦,虽说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也勉强渡过了难关。
不幸的是,1929年春天,智顺突然患了急病。
因山区农村缺医少药,加上年景不好,没钱医治,没有多久,三十三岁的薛智顺便撇下了妻子儿女,去了另一个世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韩三倩哭的昏了过去。经过娘亲和娘家大哥及亲戚们的施救,才算清醒了过来。
韩三倩本来就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由于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和因为饥饿导致的身体虚弱,才让她失去常态。醒过来的她头脑马上就清醒了,她马上就意识到,光哭不是个办法,以后的日子总得要过,几个娃娃还得要自己来管。于是,她咬紧牙关,振作起精神,坚强地挺起了身子。在亲朋和乡邻的帮助下,妥善地安排了丈夫的后事。
将夫君埋葬之后,三十三岁就守了寡的韩三倩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她所面临着的实际困难和所承受的磨难和挫折是可想而知的。家里的粮食已剩不多,七口之家活命的重担压在了她那柔弱的肩膀上。在大灾之年,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说,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思想境界,没有坚强的意志丶决心和毅力,没有坚定的信念与勇气,的确是很难挺过来的。面对现实,她冷静分析了一下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在和亲戚、家族商量之后,便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把不到一岁的二儿子过继给老六。因为老六没有儿女,经过亲戚、家族的说合,她就把二儿子过继给了老六,其他书友正在看:。这样做其实也是解除了老六因为没有儿女的后顾之忧。二是把大女儿薛登新送给首阳村的郑家做了童养媳,这样家里就等于少了一口子人吃饭。
民国十八年(1929),干旱仍在持续,肆虐的旱魔将所有的人都笼罩在死亡的恐怖之中。田野里,棉花叶、茨荆之类已经很难找到,草根树皮早已被剥食干净;沟岔山坡上,酸枣、草根搜掘殆尽;村子里,已有一些人因饥饿而死,有几户人家绝了根!
黄河三角洲本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突然来了这么大的一场灾难,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把这场灾难归罪到慈禧太后的头上。
那是二十七年前(光绪二十六年,公历1901年)发生在风陵渡一带的一件真实的事情。那一年,八国联军两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其中日军约1万人,俄军4千人,英军3千人,美军2千人,法军800人,德军100人,奥军与意军加起来不到100人,德、奥、意的大部队尚未到达。8月13日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慈禧太后丢下江山社稷带上光绪皇帝仓惶出逃。
圣驾从北京经太原向西安而行。晓行夜宿,走了两个月到达了蒲州地境。当一行人马走到风陵渡以北的常王村(首阳村)时,天色已是薄暮,慈禧便准备在此歇息。
下轿之后,慈禧问李莲英:“此地何名?”李莲英答道:“伤王村。”(地方方言读“常”为“shang”) 慈禧心中不悦,说道:“此地不可住,伤王哩。”李莲英心领神会,对慈禧说道:“刚才路过的那个村子叫上元头(实际是上源头),可否退回几里住在那里。”老佛爷觉得元头即头领,可以住。便点头答应了。
老佛爷一行在上源头住了一夜之后,次日天亮后就车马南行,匼河官道是条大路,不一会儿便到了匼河镇上。匼河古镇历史悠久,是三省毗邻地区的一个商品贸易集散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慈禧一行走得比较缓慢。当人们知道是西太后老佛爷驾临,都跪在街道两旁,口呼“祝老佛爷万寿无疆!”这时,在街道旁边卖苜蓿菜疙瘩的匼河东城堡的三个老太太每人端了一碗苜蓿菜疙瘩奉献给了老佛爷。老佛爷尝了之后,倍感清香。高兴之余,拿了三个元宝赏赐给了那三个老太太。
当时匼河镇上正在唱戏,老佛爷心里一高兴,在那里看了一台戏。
离开匼河古镇,一行人马沿着匼河官道向风陵渡口方向行进。到达风陵渡口时,那慈禧朝四处环顾一番后叹了一口气。李莲英不知何故,问道:“老佛爷一路行走无阻,百姓敬仰迎送,没有不愉快之事发生,却是为何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