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三国之最风流> 39 班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9 班底(3 / 3)

铁会议上,桑弘羊以儒者身材瘦弱、其貌不扬为前提,推引出他们‘安知国家为政、县官之事’的结论。邹阳也发出了天下布衣之士,虽怀过人才智,但由於贫穷瘦弱而难以发迹的慨叹”。

面有创伤者,不得为吏:《汉书?薛宣传》记有薛宣的儿子使刺客毁人面目,以阻止其任司隶校尉。《后汉书?张酺传》:“(王)青亦被矢贯咽,音声流喝。前郡守以青身有金夷,竟不能举”。王青三世忠烈,他的祖父被王莽军杀死,为了保护上官,他的父亲又身死,他亦负重伤,却就因为伤在咽喉,说话嘶哑,因不能被举荐。——许仲、程偃脸上都有伤,许仲更是自毁容貌,依照汉制,若在太平时节,他俩都是不能入仕的。

汉代遴选博士子弟的条件之一是:“仪状端正者”。

汉人的审美观承前启后,一方面他们遵循的大多容貌评价标准可在上古找到踪迹,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后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扬了男性的雄强健壮,乃至须髯发达。

《汉书?田千秋传》记:当“为人魁岸,容貌甚壮”的江充出现在宫中时,武帝情不自禁地赞道:“燕、赵固多奇士”。东汉时,“须眉甚伟”的陈茂求见南阳太守,太守竟“不觉自起立,赐巾延请,甚嘉敬之”。

当然,这方面最出名的例子应是关羽了。关羽“美须髯”,并以此自豪,诸葛亮给他写信,投其所喜,称马超和他比起来是:“(马超)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以“髯”代替其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