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开发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此时西伯利亚地区已经有上千万俄国人。
但在‘中国速度’面前,全是渣渣。
铁路已是现成的,建设就非常快了,大量的工业设备、农牧业生产资料运往中亚,大量移民涌向中亚。
形成一座座工业城市,一片片农牧业生产区。
中亚地区的灌溉系统也在不断建设,尽管中亚地区也有不少沙漠,但水资源实际上比中国西北地区要丰富得多,有很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只不过当前世界人口没那么多,因此中国在中亚没种太多粮食。
同时矿业也发展迅猛,在中亚地区的矿区被一个个规划了出来,在己未年也进入了大量建设的阶段。
在北海行政区,人们在开春后立即抓紧时间对矿区进行建设。
北海地区,主要的产业还是原材料生产,其中最主要的是矿业,采煤、采矿。
矿场、工厂的增多,就业岗位也大量增加。农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也消化了不少移民人口。
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多,也使关内人口密度开始降低。
而在向中南半岛、南洋诸岛的移民方面,则在持续进行。大量南方人口向这些地区迁移,使这些地区的华人数量不断上升。
华人对中南半岛、南洋诸岛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澳大利亚,己未年春末,移民华人达到300万人,大量华人的涌入,使澳大利亚白人产生了恐慌。
但是恐慌没有任何效果。
这些华人在澳大利亚,开始逐步有了自己的华人广播电台、学校、商店、医院,大有国中之国的意味。
特别是在西澳大利亚,这里大部分人口都是华人。
大量的建设物资从中华民国运往澳大利亚,矿山、牧场、铁路、公路、港口不断建立了起来。
澳大利亚当局,却是无力阻挡中国移民对澳大利亚的入侵,‘白澳政策’正式宣告流产。
一个‘黄澳’,或叫‘华澳’正在诞生。
澳大利亚当局的很多政客倒向中华民国,舆论也被中华民国逐步掌控,教育、医疗被层层渗透,中华民国对澳大利亚的掌控能力是越来越强。
现在宗主国英国正忙于战争,澳大利亚当局也无与中华民国抗争的底气,只能听之任之。
己未年,中华民国号召国民‘继续努力生产建设,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全国上下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大部分国民努力生产、工作,庞大的市场需求使这个国家的发展动力无比充沛。
大量的资本输出,使得中华民国不仅使自己的国民参与到了生产建设当中,同时还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间接参与到了中华民国的生产建设当中。
这一年,也是先进生产力进一步普及的一年。
大量的农机、工程机械被制造出来,全国的铁路、公路建设更是消化掉了大量劳动力,工程机械的普及,也使工程成本开始下降。而传统的人力建设,成本则被拉高,这更加刺激了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
在海外,那些道路建设,在劳动力充沛的印度等地区,还是主要靠人力,尽管效率不高,但成本也比较低。
大量工程项目的出现,以及人口移民,造成中华民国的劳动力有些紧张,所以在一边加大工程车辆、农机产量的同时,也把那些在劳动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赚不了多少钱的产业分包给那些附属国发展。
那些附属国尽管用上了农机、工程机械,但其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更低了。
因为大量人口失业了。
这时候在这些附属国办工厂,人口红利极大,就像当初清末的中国一样。
附属国的教育体系也比较坑,高等教育的学费非常高。
就是普通教育的成本都比较高。
这是江渝采用了后世的美国教育制度,然后套在这些附属国的身上。
教材是中华民国出的汉语、汉字教材。正版的,要收版权费的,盗版是要判刑的。这个版权,是欧美资本财团保持垄断、敛财的方式之一,和专利的作用是一样的。
专利这玩意,实际上比较坑。
就算是发明创造对人类有利,但是收个几十年专利费,那就太过了,这实际上就是财团保持垄断的一种方式。
中国现在也照搬这种专利、版权制度,这自然是为了保持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的垄断地位。
教科书贵得要死,但是还是得买。
买不起怎么办?
政府掏钱办初级教育吧!这是为了普及汉语、汉字,是文化入侵的需要,因此中华民国要求那些附属国把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办教育,美名曰:教育强国。
但实际上,只教出了一群接受过初级教育的国民,而且还是汉文化教育,使中华民国的文化入侵战略得以成功。
只受过初级教育的人,只能算是半文盲,也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