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17> 第26章 九月(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九月(1)(2 / 3)

巴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7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教授。1959年任比利时国际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67年后任晋里果金统计力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任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特别顾问。是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印度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纽约科学院、乌普萨拉科学院、格廷根科学院院士、美国化学会、波兰化学会会员。

普里果金因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于197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还获笛卡儿奖章,伦福德奖章,阿伦尼乌斯奖章,苏尔维奖章等。

普里果金著作很多,重要的有:《不可逆现象热力学研究》(1947)、《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导论》(1962),《不可逆过程统计力学》(1962)、《非平衡系统中自动组织热力学理论》(1979)等。

苗秀荣获新加坡总统公共服务勋章

(1917~1980)新加坡作家。1917年生于新加坡,1980年9月10日在新加坡逝世。原名卢绍权。另有笔名文之流,军茄,夏盈等十几个。祖籍我国广东三水县。出身于小商人家庭。童年上英文学校,同时向父亲学习中文。获剑桥高级英文文凭后,历任英文教师和银行职员。1947年起,任《星洲日报》翻译兼文艺副教授,以及新加坡(英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和新加坡(华文)写作人协会顾问。曾参加编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主编《新野》、《新社文艺》、并参与创办《南方文艺》杂志。

苗秀幼年时受听父亲和一些说书人讲述中国古典小说,后又爱读鲁迅、敦沫若的作品,逐渐引发起创作激情。16岁时,处女作散文《苦闷》在1933年9月17日的《新国民日报》上发表。次年。第一篇小说《生活铁蹄下的俘虏》又载于《大世界国货展览会特刊》,使他更添创作信心。他住在一个小市民集居的大杂院里,日本占领期间,耳闻目睹日军的暴行和人民的痛苦遭遇,使他下决心要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战后,他大量写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反映小市民生活面貌和妇女问题、教育问题、青年问题的小说。他说:“我要刻画出那贯串在这些历史事变中间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汹涌波涛;写出人民的欢乐与痛苦。表现人民的愿望,说明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浪》(1960)和《残夜行》(1967,获得新国坡1978年全国书籍奖)。中篇小说《新加坡屋顶下》(1951)、《年代和青春》(1956)和《小城忧悒》(1962),短篇小说集《旅愁》(1953)。《第16个》(1955)。《边鼓》(1958):《红雾》(1963)和《人畜之间》(1970),散文集《文学与生活》(1967),文学史料专著《马华文学史话》(1968),论文《论契诃夫的戏剧艺术》和《论马华小说的流变》等。另有未出版的长篇小说《苦雨》和因病逝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初熟》和《蛹》《已写部分曾在报上连载)。1971年因文学创作成就卓著,荣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公共服务勋章。

苗秀的文笔清新,刻画细腻,富有生活气息,并善于运用方言来表达人物个性。其主要代表作《新加坡屋顶下》,描写职业扒手陈万与妓女赛赛相恋,但互相隐瞒自己的不光彩身份,扮演“正人君子”,使使悲剧平添了一些喜剧情趣。有一天当陈万在黑巷作案失手被捕,正巧赛赛在那里拉客,于是真相大白。但次日赛赛即去探监并答应等他出狱后和他结婚。作者试图在小人物的灵魂中,挖掘“正人君子”所没有的善良品质,并在战后新加坡人民的不幸与悲剧中搀和喜剧的因素,造成悲喜剧的风格而富有人情味。

肖弗尔森·梅尔维尔

两次获奥斯卡电影剧本金像奖提名(1917~)美国电影导演、剧作家、制片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攻读于康奈尔大学,曾参加广播工作。1938到1943年,为喜剧明星鲍勃·霍伯的广播剧写稿。1944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雷电华、派拉蒙和华纳等公司为鲍勃·霍伯、丹尼·凯等演员创作喜剧电影剧本。他曾以《7个小福星》(1955)和《一家春》(1958)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和电影剧本金像奖提名。50年代中期又兼任导演和制片人。

由他编剧的主要影片还有:《公主与海盗》(1944)、《畸人艳迹》(1945)、《玉堂富贵》(1946)、《冒牌皇帝》(1947)、《财色兼收》(1949)、《蔷薇处处开》(1950)、《双重爆炸》(”51)、《月光湾》(1951)、《四月巴黎》(1952)等;他编导兼制片人的影片有:《五便士》(1959)、《谍网大英雄》(1962)、《新式恋爱》(1963)、《百战英雄》(1966)、《你的、我的和我们的》(1968)、《蒙查查王老五》(1972)等。

拉瑟福德·安参加过多部影片的演出

(1917~3)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多伦多。父亲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男高音歌手。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