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1957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50年代初创立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吴氏通用理论”,其基本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以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又有重大发展,被广泛应用刁:航空发动机。舰船燃气轮机等各项工程设计中,解决丁热力计算中的工程热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开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研究和对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6,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Ⅰ项。著有《轴流式、径流式、混流式亚声速和超声速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等。1992年9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毕希纳获诺贝尔化学奖
(1860~1917)德国化学家
生于慕尼黑。青年时先在糖果厂工作,后到慕尼黑大学学习。1888年获博士学位。1891年成为慕尼黑大学讲师。1895年任基尔大学助理教授。1896年任蒂宾根大学分析化学与药物化学教授。1898年后,先后在柏林大学、布雷斯芍大学、维尔茨堡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预备军官于1914年到军队服役。1916年回维尔茨堡大学。一年后再服兵役,中弹受伤,死于罗马尼亚军事医院。
毕希纳是蔗糖无细胞醇发酵法发明者。在蒂宾根大学工作期间,对发酵学方面一些多年未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通过在受控温度下,用砂研磨酵母细胞,制备出一种能把蔗糖发酵成乙醇的无细胞提取物。这项工作表明,活泼的酵母细胞不是发酵要素(正如巴斯德等人假定的那样),标志着现代酶化学的开端。由于这一成就,毕希纳于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毕希纳还探讨了经典有机化学的一些问题。1888年,合成了二碘乙酰胺,并与德国有机化学家库尔提乌斯合作,研究脂肪族偶氮化合物,特别是它们与苯的反应。
毕希纳主要著作有《酒化酶发酵》(与他人合著),于1903年出版。
雷恩沃特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劳伦斯奖金
(1917~)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爱达荷州康斯尔。1939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土学位。1939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教。1942年到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工作,1946年任物理学讲师,1947年任助理教授,1949年任副教授,1952年后任教授。1951~1953年和1956~1961年任尼维斯回旋加速器实验所所长。1947年后还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研究与开发机构科学顾问。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会、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员。
雷恩沃特研究中子吸收断截面,介子物理学,核模型,并由μ子X射线测定原子核体积。由于这些研究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于1975年和丹麦科学家奥厄·玻尔、莫特森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雷恩沃特还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劳伦斯奖金。
彭托皮丹获文学奖
1917年获文学奖,时年60岁。1857年7月24日生于丹麦的小城镇弗雷德利卡(Frederiea),1943年8月21日死于丹麦的欧德鲁普(Ordmp),享年86岁。国籍:丹麦。教育:曾就读于哥本哈根理工学院,但未获学位。双亲:父,迪内斯·彭托皮丹(DinesPontopidan),牧师;母,玛丽耶(M.MarieKimtinaOxenbollPontoppidan)。配偶:1881年12月与梅泰·玛丽耶(MetteMarieHansen)结婚,1892年离婚;1892年4月9日与安托瓦妮特(AntoinetteCeciliaKofoed)结婚。后裔:无。经历:作家;曾于1879~1882年在丹麦一所高中讲授科学课程。
主要著作:小说《剪掉的翅膀》(StalkkedeVinger),Copenhagen:AndrSchousForlag,1881长篇小说《乐土》(DetForjaettedeLand),Copenhagen:Philipsen,1892年(此书有中译本,见《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11卷,1~222)。小说《守夜》(Nattevagt),1896。长篇小说《幸运的彼尔》(Lykke-Per),Copenhagen:DetNordiskeForlag,1898~1904。小说《冥国》(DeDodesRige),Copenhagen:GyldendalskeBoghandel,1917。小说《男人的天堂》(Mand’sHimmerig),Hyldendd,NorkiskeFofiag,1927。回忆录《走向自我》,于1933~1934年分五册出版。
参考文献:P.Mitchell:《彭托皮丹》(HenrikPonto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