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藏书楼一览> §§第五章 文津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文津阁(1 / 3)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宁静的气氛。

小贴士

地理位置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这里曾藏《四库全书》。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文化传承

乾隆年间。为了庋藏《四库全书》。在全国修建了7座皇家藏书楼。其中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又称北方四阁或内廷四库。乾隆为文津阁題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在诗注中又说:“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为: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现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文津即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济渡处。

历史沿革

文津阁位于千尺雪景区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内廷四阁中第一座建成之阁。乾隆帝对在此建阁贮书极为得意。认为“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啻霄壤之分也哉。”加之每年帝王诸臣、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节都云集山庄。将皇家藏书楼建在此地。更可以标榜天朝的文治武功。文津阁内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万卷、《御制诗》四集。1785年《四库全书》也曾收藏于此。辛亥革命后。《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建筑特点

从外观上看。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实际上是三层楼阁。中间有一暗层。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來克火。文津阁有围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从南往北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原來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气势雄浑。假山占地约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等堆叠而成。假山石洞。前后各有两门相通。结构也颇具匠心。洞内山石遮掩。可分厅、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鸡骨石镶嵌。幽深曲折。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窗孔。透进幽幽的光线。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隐若现。山上横岭纵峰。沟桥岗壑。各自争奇。有棒槌山、罗汉山、双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缩影。更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还有仿米芾“宝晋斋”的园林布局。文津阁东为碑亭。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内竖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镌刻着乾隆題《文津阁记》。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诗。

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天高气爽。登临“月台”赏月。但见园内。老树苍劲。枝杈纵横。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银辉洒向大地。山庄顿时银装素裹。更显得清澈静谧。文津阁假山的造型艺术。集中了米翁宝晋斋和范氏天一阁之长。运用传统叠山技法。结合北方雄壮的特点。风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珑之态。而是雄伟、浑厚、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

《热河志》中写道:“文津阁与紫禁、御园三阁遥峙。前为趣亭。东侧月台。西乃西山。盖仿范氏之成规。兼米庵之胜概矣。”

藏书的去向

文津阁建成以后。1782年。《四库全书》成书。共誊写了7部。其中一部藏于文津阁。7部《四库全书》随着中国的命运沉浮。只有文津阁内的藏本保存完好。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遂至于今天。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据国家图书馆的有关史料记载。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于1915年由内务部运抵北平。暂时藏于古物保存所;是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前清奏案。咨行内务部。将其拨归京师图书馆。次年夏天。复将原來的书架交來。计经、史、子、集四部:共103架。6144函。36300册。外有《分架图》4函。4册;殿本《四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