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咸平二年秋,汴梁城御街西报慈寺街王旦府邸
大宋立国短短几十年,战事不断,财政尚不宽裕,俸禄也不高,朝野上下崇尚节俭,高官们生活比前唐相对简朴许多,身为兵部郎中、翰林学士的王旦,自然不会住豪华府邸。
但万事没有绝对,淳化三年时,王旦的岳父赵昌言担任右谏议大夫。他为了避嫌,辞去知制诰的差事,被太宗皇帝嘉许,赐下这所府邸。
王旦亦非奢靡之人,但有道是天恩所在,在三次请辞之后,无可奈何地接受下来。
要说这座府邸端地大气,乃五季有名不倒翁冯道的别院。高高的飞檐门楼、红漆正门,确有王侯宫阙气派。整个府邸以正门为轴线,由六个大四合院、七八个小院子组成,各院阁堂建造朴实,毫不奢华,却也是飞檐重重、层层叠叠,构造精致,高氵朝迭起,当真小而精美。
王旦为官清廉,靠着俸禄生活,诺大的府邸只有十余个仆人。因靠近大河,汴梁的秋季较为寒冷,主家即在官衙办公,他们难得偷闲,要么在屋里休息,要么忙些琐事。宅院内少有人走动,真是大院小家冷清的很。
后院,完全是由湖石堆砌的假山,环绕一个小小池塘组成,点缀花亭草阁,却有一番静雅。
在临水一处小阁子里,已彻底地融入了这个时代的王璇却很无奈地看着暖榻上王雍、王冲读书。心中却道:够勤奋的,读书都读傻了,比老子高考前还拼。
他十岁那年,父母相继过世,留下几百贯的家业。
莘县王家虽说是大族,却因父母过世的早,难保没有不良族人窥视家业。好在族中一位忠厚可靠地长者,把他送到了汴梁,寄托到伯父王旦家中。
自己也比较“争气”,没有白白在伯父家吃饭,十六岁时就拿着父母留的钱做些营生,仅仅两年就开了一家门面颇大的杂货铺子,算是个汴梁城的小富商了。
虽说王旦和夫人赵氏对他很不错,但在他心底深处,还不习惯寄人篱下的生活。
去年,在冠礼之后,花了一百五十贯钱在王旦府邸东侧买了一处由六个小院组成的宅子,颇为体面,表示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
一切都归功于他没有失去记忆,好歹也是二十世纪末的大学生,作为社科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双本科学历,有着十几年的工作阅历,再不混个样子,那个真笨到姥姥家了。
赵夫人对他是多年养育之恩,对待他又如同亲子,他时常过来看看。
两个堂弟勤奋攻读,他不能不陪着,好在今天读的是论语,对于孔夫子的这篇著作他是最认可的,但对道学家的批注却不以为然,把好端端的朴素思想解释的一塌糊涂。
“你们两人慢慢读着,为兄去池子边看鱼。”王璇说着就站起身来,心下暗自腹诽早知道就晚点来了。
“五哥,快立冬了啊!”年仅十四岁的王雍手拿书本,一双细细的眼睛打量着王璇,眼角上挂着讽刺意味的笑。
王璇老脸一红,眼角一阵抽缩,是啊!深秋季节,霜降节气都要过了,看哪门子鱼啊!这个借口可溴大了。
好在他脸皮算练出来了,尴尬地一笑,翻个白眼道:“七哥,你还是好好看自己的书吧!天下要有几百人这样看书,你的进士可就悬了。”
“五哥说话好不厚道,你耐不住性子就算了,你若能拿进士出身,我终身不入都事堂。”王雍翻了个白眼,很是轻蔑。
王璇眼角猛抽,自己对四书五经并不深感兴趣,为此让王旦深深为之可惜,也造成了王雍的轻视。
“母亲来了。”王雍正想说话,王冲合上书本就大声咋呼。
赵氏和妹子王霞一起进来,王璇笑呵呵地迎上去,开口说道:“见过大娘,九妹也来了。”
赵氏笑眯眯地走了过来,王雍、王冲也迎了上去,双双向赵氏请安。
“难得五哥早来陪读,我过来看看。”赵氏笑眯眯的打量着兄弟俩个人道:“书读累了就歇歇,人又不是铁打的。”
“大娘坐。”王璇老脸微红,不顾王雍的白眼,侧身请赵氏坐下,又向妹子王霞挤了挤眼。
王霞在赵氏面前可是个乖乖女,但背过脸去可就完全变了个人,她在赵氏背后回了个鬼脸。
赵氏爱怜地看了看王璇,她是真心对待丈夫的族侄,尽管这个小子有很多不是,但她希望王家后代都有出息。
好在王璇虽不喜欢四书,却也不在外惹是生非,又有自己的家业,算是让人放心。当下温声道:“五哥,你这些日子在宅子里都读写什么书啊?”
“五哥还能看什么书,都是些陶朱、纵横的书,要不就是些奇巧杂学。”王雍抢先回答,拔了个头筹,直接讽刺王璇不务正业,一本正儿八经的儒家书籍也不看。
王璇狠狠地瞪了王雍一眼,心里暗道小子就只读死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赵氏淡淡一笑,温和地说道:“好,志向不同、索取不同,七哥不要小看陶朱、纵横,天下之大、千业百行,总要有人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