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咸平元年冬,(公元998年)汴梁城
王晔已经彻底地融入了这个时代,尽管一切不是梦,却比他梦中的景象更加美好,虽然没有汽车、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无法用飞信泡美眉,但毕竟有幸成为一个官宦世家的族人。
父母已经过世了,却留下一笔不算少的家业,虽说出身在大姓王门,但父母过世的早,他又是年幼的独子,难保没有族人窥视家业。
好在族中一位忠厚可靠地长者,从大名莘县把他送到了汴梁,寄托到伯父王旦家中。
自己也比较“争气”,没有白白在伯父家吃饭,十六岁时就拿着父母留的百余贯钱做些营生,仅仅两年就开了一家门面颇大的杂货铺子,算是个小富商了。
虽说王旦的夫人赵氏对他很不错,但在他心底深处,还不习惯寄人篱下的生活。
去年,在冠礼之后,花了一百五十贯钱在王旦府邸东侧买了一处宅子,三进三出颇为体面,自己搬出去,表示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
一切都归功于他没有失去记忆,好歹也是二十世纪末的大学生,作为社科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双本科学历,有着十几年的工作阅历,再不混个样子,那个真笨到姥姥家了。
兵部郎中王旦那简朴又不失典雅的府邸后院,王晔有些无奈地看着王雍、王冲读书。心中却道:小屁孩,读书都读傻了,比老子高三时还拼。
今个一早,王旦府邸的管家就过来,说是赵夫人要他晚上过来吃饭,别人的话他可以无视,但赵夫人对他是有几年的养育之恩,对待他又如同亲子,却无法拒绝赵夫人,这不刚入酉时就巴巴的过来了。
还不到吃饭的时间,两个堂弟勤奋攻读,他不能不陪着一起受罪,好在今天读的是论语,对于孔老夫子的这篇著作他是最认可的,但他对于道学家的批注却不以为然,这群人把好好地朴素思想解释的一塌糊涂。
“你们两人慢慢读着,为兄去池子边看鱼。”王晔说着就站起身来,心下暗自腹诽早知道就晚点来了。
“五哥,这是大雪时令。”年仅十四岁的二弟王雍手拿书本,坐在椅子上,一双细细的眼睛打量着王晔,他的长相极像王旦,不过眼角上挂着讽刺意味的笑。
王晔老脸一红,眼角一阵抽缩,是啊!大冬天的,池子都结了一层薄冰,看哪门子鱼啊!这个借口可溴大了。
好在他脸皮算练出来了,尴尬地一笑,翻个白眼道:“七哥,你还是好好看自己的书吧!天下要有几百人这样看书,你的进士可就悬了。”
“五哥说话好不厚道,你耐不住性子就算了,你若能拿进士出身,我终身不入都事堂。”王雍翻了个白眼,很是轻蔑。
王晔眼角猛抽,虽说王雍在历史上没成执政大臣,但话说的很满,让他很不自在。
对于王雍的态度,他还是明白的,自己有别人所不具备的才学;但对四书五经和诗赋并不深感兴趣,倒是研究一些杂学,为此让王旦深深为之可惜,也造成了王雍的轻视。
“母亲来了——”王雍正想说话,王冲合上书本就大声咋呼。
赵氏和妹子王霞一起进来,王晔笑呵呵地迎上去,开口说道:“见过大娘,十三姐也来了。”
赵氏笑眯眯地走了过来,王雍、王冲也迎了上去,双双向赵氏请安。
“难得五哥早来陪着七哥读书,我过来看看。”赵氏笑眯眯的打量着兄弟俩个人道:“书读累了就歇歇,人又不是铁打的。”
“大娘坐。”王晔老脸微红,有几分尴尬地招呼赵氏坐下,又向妹子王霞挤了挤眼。
王霞在赵氏面前可是个乖乖女,但背过脸去可就完全变了个人,她在赵氏背后回了个鬼脸。
赵氏爱怜地看了看王晔,她是真心对待丈夫的族侄,尽管这个小子有很多不是,但她希望王家后代都有出息,好在王晔虽不喜欢四书,却也不在外惹是生非,又有自己的家业,算是让人放心。当下温声道:“五哥,你这些日子在宅子里都读写什么书啊?”
“五哥还能看什么书,都是些陶朱、纵横的书,要不就是些奇巧杂学。”王雍抢先回答,拔了个头筹,直接讽刺王晔不务正业,一本正儿八经的儒家书籍也不看。
王晔不满地白了王雍一眼,他就不明白王雍怎么老跟他不合乎,每句话都跟他过不去,不过王雍说的也是实话,自己的确没看过几次诗书。
赵氏淡淡一笑,温和地说道:“好,志向不同、索取不同,七哥不要小看陶朱、纵横,天下之大、千业百行,总要有人去做事,好了,不耽误你兄弟读书,为娘带来了五果汤,你们兄弟快喝吧,凉了就不好了。”
王晔有些敬佩地看了赵氏一眼,暗付这位在历史上连名字也未留下的女人,思想竟然如此豁达,不得不在心下暗叹:‘古人欺我、古人欺我,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啊!’
随行的丫鬟从篮子里拿出了两罐汤水,王霞连忙过来帮忙,倒进精致的瓷碗中。
“母亲好偏心,又做五果汤,合着五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