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心”于1998年被多家传媒“曝光”了,这个新闻骗子叫张勇,三十出头,惯以“漠人”、“漠夫”、“边塞”、“塞外’’等十余个笔名发剽窃文章,以及假新闻一一坐在家里胡编乱造的“大稿”。此“公”早有前科,在新疆某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的1995年,就曾以一篇虚构的《五百女兵进西藏》的“特别报道”声名狼藉过,此稿被列为是年度“中国十大假新闻”之一.此“公”也因此受到部队严肃处理,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点名批评。1996年底张勇转业去了甘肃临洮县,在距县城4公里的八里铺家中,私自设立“部队新闻中心”,私刻了一枚“审稿专用章”,于是乎,《寻找“中国第一恐龙”》、《“第一恐龙”进了乌鲁木齐》、《寻找“第一恐龙”的传奇女性》、《“尼雅古国”浮出海面》等一批胡改历史、信口TT-~、随意编造的假新闻、假“特别报道”纷纷出笼!其采用的手法是:“大量剽窃他人作品,采取把多个媒体刊载的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角度的报道杂糅在一起,混淆时间,夸大事实,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导语,并一稿多投,最多时达100多家媒体。”“张氏称,每年他可作二三十篇大稿,每篇平均可挣稿酬五六千元,年收入近20万元。”
对稀奇古怪的内容信以为真而不置疑,“特别报道”、“重头文章”不加核实轻易出笼,如此草率对待“自然来稿”,难怪要受骗了。
防止受骗,只要做好“两动”即可:一日动脑,一日动手(或日动口)。有趣的东西、奇怪的东西可能是新闻,“人咬狗”有时可能是新闻,但正是这“有趣”、“奇怪”、“人咬狗”,往往格外潜伏着骗局之“黑洞”,埋伏着谎言的渊薮。作为“把关人”的编辑在“眼睛一亮”的同时为什么不“眉头一皱”呢?在喝彩叫好的同时为什么不问一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拿起笔写封信到当地有关部门核实一下呢?为什么不能在现代电讯业发达的今天拨个长途电话亲口查问一下呢?恐怕还是某些编辑盲目追求刺激、哗众取宠的浮躁心态在作怪。编辑的脑袋切不能在“激动过度”时短路!
(2)新潮版式片面注重形式
所谓“新潮版式”,指的是以版块为主、粗黑线条为铺的版面结构形式。这种版式的特点,可用两句话来概括:“粗题短文多版块,钢筋结构大窗户”。其优点在于:
粗题——强刺激,快速吸引读者,让他们看得方便,甚至可以不看新闻内容,只看标题就可以了;
短文——信息多,看得快,在单位时间、空间里,提高了效率;
多版块——新闻围在版块里(不是东拐西弯),找起来方便,看起来也方便;
钢筋结构——也是强刺激的一种,而这种结构形式对老形式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创新,会给读者一种新鲜感;
大窗户——为图片恢复应有的地位,为读者提供版面的整体美,给读者的视觉造成强冲击力。
遗憾的是,有些编辑设计出的新潮版式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严重的则发展到耸人听闻、花里胡哨,把报纸降格到“地摊报”。
例如有的标题大到了惊人的程度,而文字则是可怜的一小条,头小帽大,很不相称;有些照片毫无必要地放大,甚至整版仅为一明星(自然是靓女居多)头像,有些照片与文章内容毫不相符,只是为放照片而放照片,形式压倒了内容。以至于有人一看到整版的美人照,再加上花里胡哨的版面,就望而生畏、掉头不顾了。
编辑有创新意识是很好的,但与其片面专注于形式的改变,不如在内容——扩大信息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题材更广阔、内涵更深刻、文字更流畅(包括减少病句及错别字)等方面多下功夫。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报刊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
(3)新闻标题耸人听闻
标题是文章(摄影)的眼睛。一个好标题,往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让读者“一见钟情”。精制文章标题是编辑的基本功。
目前新闻界出现了求新求奇、盲目追求标题“挂眼”“惹眼”“热眼”的现象。
有的标题耸人听闻,故弄玄虚。例如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东北某家省级晚报先后做出这样三组标题:《英格兰长矛刺穿北非软柿子,巴尔于云雀啄南美罂粟花》,《墨西哥回家种苞米,日尔曼挤上八仙桌》,《野性双煞显不解雅韵,侥幸音乐师祈来和风》。这三组花花哨哨的标题分别说的是英格兰2:0战胜突尼斯,罗马尼亚1:0战胜哥伦比亚;德国2:1战胜墨西哥;智利同奥地利1:1踢平这四场球赛。从标题字面上看,倒挺热闹,但细一琢磨,这些标题实在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英格兰胜了一场球就是“长矛”,那么后来它败了,不也成了“软柿子”吗?用所谓“长矛”“云雀”“罂粟花”“苞米”之类的称谓未免太牵强附会,也极不严肃。如用“罂粟花”代表哥伦比亚就极不妥当。哥伦比亚确实生产一定数量的罂粟。也确实出过一些世界级的毒枭,但罂粟花决非该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