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黄河北去> 第22章 学习庄浪精神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步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学习庄浪精神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步伐(1 / 2)

(2002年9月)

我们应该向庄浪学什么?按说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庄浪的同志已总结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十六字的庄浪精神。但是,我想应该把庄浪的一些经验、精神和白银的实际结合起来学习,学习庄浪人“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是学习庄浪人不畏困难,立下愚公移山志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改造自然也好,改造社会也好,都会面对许多艰难曲折。那么,当我们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如何面对,如何思考?怎样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是谋事和成事的第一道关13。在困难和阻力面前,有些人会丧失斗志,畏缩不前;但有些人会毅然决然,勇往直前。庄浪人40多年前面对的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听了报告,事先也从报纸上看到了,他们40多年前面对的是400多个梁峁,2500多条沟壑与挂在这些沟壑和梁峁上的100多万亩山地。听到过庄浪的同志讲,庄浪那个地方的土地太支离破碎了。要把这样恶劣的生产条件改变过来,需要移动2.76亿立方米的土石方。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困难,要改变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这就是我说的如何抉择的问题。换作另外的人,可能就畏缩不前,就下不了决心。但是,庄浪人选择的是勇往直前,他们立下的志向,就是“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直到把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100多万亩的山地、沟地整修好,旧貌换新颜为止。所以,这就叫立下愚公移山志,或者说叫做敢想。假设让我们在座的同志包括我本人在内当那个县的领导,我们不一定能下这样大的决心,不一定敢想。但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肯定成就不了这样一番事业。现在白银市以至于甘肃全省,像庄浪这样条件的农业县很多,但就庄浪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别的县都没有,所以庄浪人成功了,登上了人民大会堂,在我们国家最高的殿堂向全国人民作报告。我们今天把他们请来作报告是不容易的。他们之所以来,是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我们能听这样一个报告是很荣幸的。如果说40年前没有像庄浪人这么去想过,那么今天听了庄浪县报告之后,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向庄浪学习的决定之后,我们白银市的各个县区就一定要这样去想,从现在就想清楚,就立下这么一个宏大的志愿,把我们生产生存的环境像庄浪人一样,用上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彻底改变过来。谁如果在思想上还理不清楚、懵懵懂懂,在工作上不能持之以恒、干干停停,那是绝对不行的。

二是学习庄浪人艰苦创业,干出惊天动地事

想和做比较起来,想就容易一些,做起来就比较困难,而要做好、做成那就更加不容易。在平田整地上,如果说只有庄浪这么干了,别的县没干,这也不是客观事实。问题是其他的县包括我们在内都是干干停停,一曝十寒;或者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而庄浪人则是一发不可收,矢志不渝,挖山不止,干到底了,也干成功了。那么,在40年里庄浪40万人干了多大的事,吃了多大的苦?这一点,在今天听了报告以后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因为,这是最能教育人的。他们今天的报告设计得特别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起来的故事性的报告会,除了王浩林同志综合情况的报告以外,后面的三位同志都是给我们作故事式的报告,很生动,很感人。庄浪原本也是我们甘肃中部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苦甲天下。但现在是“看山山青,看地地平,看路路通,看村村新,看户户富”。为这一变,庄浪40万人整整干了40年。这期间他们共投入的劳力是6000万个,移动的土石方,堆成一米见方,可以绕地球六圈半。这足以说明他们所干的事是惊天动地的。无怪乎世界农业专家到庄浪考察以后,说他们庄浪人干出的这一番事业,是世界奇迹,是人间奇迹。庄浪人所吃的苦,刚才的报告中讲的很生动,我们从报纸上也看到了,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大人娃娃齐动员,两头不见天,夜里两顿饭,洗锅抹灶鸡叫唤”。像这样一苦40年,真不容易,他们一代代人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头上的白发都是吃苦耐劳的真实写照。为什么有些地方、有些人和庄浪人不一样,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相形之下,学习庄浪,就要学习这种艰苦创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事的精神。

三是学习庄浪人继往开来,深怀为民造福情

我上面说了,甘肃全省86个县,类似庄浪县条件的县有很多,唯独只有庄浪人这样想了,并且这样干了,是庄浪的老百姓与别的地方的老百姓相比有什么不同吗?我想不是,而是庄浪的干部和别的地方的干部不同。主要是庄浪的干部的作用,是庄浪县委、县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作用,尤其是县委书记、县长起着最为关键的组织领导作用。40年来,九届领导班子,历任11位县委书记,他们始终是一张宏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那么,是什么东西使庄浪县的领导产生和保持这样的意志和行动呢?我觉得主要的精神因素就是他们共同怀有一颗爱民的心,用他们报告里的话讲,就是要让全县的“沟变平、山变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