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戏的故事》描述一个本来颇具同情心的青年医生夏希,慢慢变得玩世不恭,后来甚至变得残酷无情。
《郊区》分两部出版,它写了加尔各答市郊一个工业区里男男女女的故事。高楼大厦是资本家的天下,大楼外面是芸芸众生。在工人中间有一个神秘的女人——叶肖达,她开饭馆,照顾工人,是他们的帮助者和指路人。厂方对她不满,逼她搬迁。她有一颗慈母的心,把全部的爱给了工人们。小说对资本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有的评沦家认为《郊区》是马尼克文学创作生活的真正开始。
长篇小说《镜子》塑造了具有坚强性格的父女二人维莱修尔与愣帕,他们和同伴一起进行反对残酷、凶狠的压迫者的斗争。《标志》则是写学生为反对外国统治者而举行的罢课、游行。
《比黄金还可贵》写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社会情景。妻子原有一副金项练,后因生活所迫被丈夫卖掉,妻子心疼至极,夫妻关系几近破裂,但当他们看到许多难民生活比他们更困苦,但并未失去信心时,深受启迪,认为夫妇必须和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比黄金还可贵的。
波列沃依·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
(1908~1981)苏联俄罗斯作家。1908年3月18日生于莫斯科,1981年7月12日卒于莫斯科。
他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1926年从工业技校毕业后在工厂当过技师。1930年加入共青团,1941年加入共产党。从小酷爱文学和新闻事业,早在学生时代,就积极为省青年团报纸撰稿。1927年,他的第一部特写集《带虱人的回忆录》问世,受到重视。1928年被调到报社工作,成为一名职业记者。卫国战争期间,他以《真理报》战地记者身分在前线采访,写出了大量的通讯和特写,战地记者的札记《这四年》(1974)就是他战时经历的忠实纪录。战后,他以记者的身分访问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表了特写集《旅美日记》(1956)、《漫游中国三万里》(1956)、《环境旅行》(1758)等。
早在30年代末,波列沃依就以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工人火热劳动生活的中篇小说《沸腾的车间》(1939)而蜚声文坛。卫国战争时期在前线的采访活动,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战后的创作中,短篇小说集《斯大林时代的人》(1952)、中篇小说《归来》(1949)、长篇小说《在荒凉的河岸上》(1962)是表现战后的和平劳动与建设生活的,而主要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我们是苏维埃人》(1948,获1949年斯大林奖),中篇小说《真正的人》(1946,获1947年斯大林奖)、《薇拉大夫》(1966)、《阿纽塔》(1976)、《统帅》(1973),长篇小说《黄金》(1949~1950)、《大后方》(1958)等,均以卫国战争生活为题材。
《真正的人》是波列沃依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名叫梅列西耶夫的空军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负伤,落在荒无人迹的树林中。他忍着伤痛,以极其顽强的毅力,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回到了战友身边。在医院治疗过程中,他被截去双腿,然而,他在装上假腿之后,经过刻苦锻炼,不仅重返前线,驾机战斗,而且建立了奇功。作品的格调高昂,情节生动、曲折、逼真,不仅热情讴歌了苏维埃人的炽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卫国战争必胜的源泉,而且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真正的人》被苏联文艺界看作是战后初期描写卫国战争题材的一部重要作品,发表后曾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上演,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1946至1949年期间就在国内外出版了169次,总印数达900万册。
波列沃依生前多次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处书记,长期担任苏联和平基金理事会主席,从1962年起一直担任《青春》杂志主编,曾三次获得列宁勋章,1974年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的作品大部分已译成中文出版。
博格扎·杰奥
(1908~?)罗马尼亚散文作家、诗人。1908年2月6日生于普洛耶什蒂的一个工程承包人的家庭。在家乡读完小学后,1921至1925年在加拉茨和康斯坦萨海运学校学习。1927年他接触了文学领域的先锋派运动,1928年独自一人在坎皮纳创办了《乌尔姆兹》杂志,同时向《鹦鹉短笺》和先锋派刊物《一》投寄稿件。这个时期他创作的诗歌带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后来收集在《性的日记》(1929)和《斥骂诗》(1933)中。由于他的诗歌表达了强烈的不遵从主义和反叛精神,曾两次遭到拘捕。1934年后,博格扎逐步脱离先锋派,开始创作感情真挚的爱情诗、发表了《伊瓦纳·玛丽亚》(1937)。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另一部分诗歌收集在《反抗、爱情与死亡之歌》(1945)中。
博格扎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是他脱离先锋派的真正起点。他不赞成超现实主义的纯报告文学,主张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