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超子和反质子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1937年他任罗马大学普通物理学教授。1952~1954年任欧洲核研究组织秘书长。他还担任过国际理论和应用物理学协会会长(1957~1960)和国立原子核物理研究所所长(1960~1965)。
安巴尔楚米扬
1908年9月18日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
安巴尔楚米扬是一位著名的亚美尼亚语言学家的儿子,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28年至1931年,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普尔科沃天文台从事研究工作。1934年至1946年任列宁格勒天体物理学教授,从1947年起他在位于亚美尼亚埃里温的国家大学享有相同的职位。1946年在埃里温附近,他组建了比尤拉干天体物理台,1944年被任命为该台的台长。
安巴尔楚米扬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恒星系——星系和较小的星团——的演化,以及演化期间所经历的过程。1947年安巴尔楚米扬将恒星“成协”的设想引入了天文学。这些就是位于或接近于我们银河系的盘状平面内的热星的稀疏的星群。这些星协必定年青,至多不超过几百万年,因为银河系的引力场将倾向于使它们瓦解。这必意味者在银河系中,星的形成仍然继续进行着。
1955年,对鲁道夫·闵可夫斯基(Rudolph Minkowski)和沃尔特·巴德(Walter Baade)为解释像天鹅A这样的射电源而提出的碰撞星系的设想,他也提出了异议,认为这将产生不出所要求的能量。代之该设想,他提出能源是发生在星系的密集中心处的巨大爆发,这种爆发足以提供由最强的射电源发射的高达1055焦耳的能量。
阿尔文
1908年5月30日生于瑞典诺尔雪平。瑞典物理学家。
阿尔文就学于乌普萨拉大学,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工作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理工学院,1945年到1963年担任了专为他设置的等离子体物理学讲座的电子学教授。1967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阿尔文因在磁流体动力学领域里的开拓性理论研究而著名。他对导电流体及其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使他和路易·内尔(Louis Néel)共同获得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工作主要与等离子体(含有带正电粒子和带负电粒子的电离气体)有关。他研究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并从理论上阐明了磁场在一定条件下能随等离子体一起移动。1942年,他设想在等离子体中可能存在着某种波动,称为阿尔文波,后来,这些波动在液态金属和等离子体中都被观察到了。
阿尔文用他的理论解释了粒子在地球磁场中的运动和星际等离子体的性质。1942年以及后来的50年代,他创立了一种太阳系起源假说。他假定太阳系起源于一种磁等离子体,它们冷凝成微粒并最终聚集成大的物体。他的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实验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的特性。阿尔文的著作主要有收集了他的早期著作的《宇宙电动力学》(Cosmical Electrodynamics,1950)和与阿列纽斯(G. Arrhenius)合著的《太阳系的结构及其演化历程》(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1975)。
斯特伦格伦
1908年1月21日生于瑞典哥德堡。瑞典-丹麦天文学家。
斯特伦格伦的父亲艾利斯(Elis)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担任过哥本哈根天文台台长。斯特伦格伦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192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38年被任命为天文学教授。1940年他接任了他父亲的台长职务。后来,他去到美国,从1951年到1957年,他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以及叶凯士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台长。从1957年到1967年,他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成员,1967年他作为天体物理学教授回到了哥本哈根。
在20世纪的30和40年代里,斯特伦格伦从事关于发射星云的开拓性工作,发射星云即是被它们自己的光照亮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的巨大云层。他表明它们主要由电离氢,或HⅡ组成。如果年轻的热星嵌在分布均匀而稀薄的中性氢中,那么,实质上,它们发射的紫外辐射将使气体完全电离。为了满足这个条件,需要热星有大约25000K的表面温度。在距星的某一距离上,即斯特伦格伦半径,辐射的发射光子将不再具有足够的能量去电离氢,导致电离和较冷的非电离区之间出现明锐的边界。斯特伦格伦表明这个距离依赖于氢的密度和恒星的温度。
在猎户星云中发现了由斯特伦格伦描述的那个过程的典型实例。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存在着3种类型的发射星云,其中两种产生于不同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