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3> 第21章 表演艺术(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表演艺术(4)(2 / 4)

7》(1949)和《卡纳里斯》(1954)等片又一次显示了他高超的摄影技巧。

林根·特奥

(1903~197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和电影演员、导演。生于德国汉诺威。原名弗朗茨·特奥多尔·施米茨。在汉诺威接受戏剧表演训练,后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剧院演出并担任导演,还从事剧本写作。1930年进入电影界,成为观众喜爱的一位喜剧演员,演出的影片约有二百部之多。

他演出的主要影片有:《M》(1931)、《基督山伯爵夫人》(1932)、《马布斯博士的遗嘱》(1933)、《艾施纳普尔之虎》(1938)、《印度墓碑》(1938)、《夜半枪声》(1944)、《三人骑一匹马》(1957)、《模范少年》(1963,奥地利)、《知道秘密的人》(1976)等。

他于1939年起也导演一些影片,如《幸福至上》(1941)、《疯狂之夜》(1943)、《维也纳旋律》(1948)等。

杜多夫·斯拉坦

(1903~196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导演、编剧。生于保加利亚。1922年到德国学习建筑和剧作。曾当过德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弗里茨·郎格、格奥尔克·派勃斯特、列奥波尔德·耶斯纳等人的助手,并领导过一个工人剧团。1928~1929年去苏联学习电影,曾结识爱森斯坦,回国后任电影导演。1932年,他根据布莱希特与人合写的电影剧本,摄制了反法西斯主义影片《库勒·汪贝》,但该片遭到当局禁映,他也因此被捕入狱。1933年,他秘密地导演了影片《肥皂泡》的一部分,旋去瑞士,又赴苏联,于1945年返回德国东部,后在民主德国的德发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编剧。1949年,导演了影片《我们每日的面包》(兼与人合写剧本),它是战后德国电影最优秀作品之一,在德国电影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描写的是战后德国东部的民主改革和人民的思想变化,从此而成为德发厂的重要导演。他导演的力作还有:《战胜黑夜》(1955)——表现汉堡工人的反法西斯斗争、《科隆上尉》(1957)——讽刺联邦德国一部分人对旧纳粹军官的崇拜。

他导演的影片还有:《本亭一家》(1950,与库尔特·梅切格合导,与人合写剧本)、《妇女的命运》(1952,兼编剧)、《爱情的迷乱》(1959,兼编剧)、《克丽斯蒂内》(1963,兼编剧,未完成)。1963年7月因车祸去世。

他曾三次获得国家奖——1950年、1955年、1957年,并获得“爱国荣誉奖”。

施特姆勒·罗伯特·阿道夫

(1903~197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和戏剧编剧、导演。生于德国马格德堡。早年在汉堡和柏林读大学,曾创作了《对粗劣文学作品的斗争》一剧,获得成功,于是,将全副精力致力于戏剧。起初担任柏林自由人民剧院和喜剧院的编剧,1930年被委任为托比斯电影公司的总导演,1935年成为乌发影片公司导演,1940年到巴伐利亚影片公司。战后他在慕尼黑室内剧表演学校任教,1949~1951年在柏林广播电台工作,1945年后也为民主德国的德发电影制片厂执导。与此同时他写了许多书,其中有些是为改编成影片而创作的。他还与人共同编辑出版了《新刑事案例汇编》一书。

施特姆勒是个有经验的剧作家,感觉敏锐,人物对白富于个性特色,由他编剧的主要影片有:《成熟的青年》(1933)、《幸运儿》(1936)、《曾经叫歇洛克·福尔摩斯的人》(1937)、《倒霉的水手克瓦克斯》(1941)、《布鲁姆事件》(1948,民主德国)、《结尾》(1950)。他导演的影片大都是一些闹剧,如《查利的婶子》(1934)、《萨比纳人的掠夺物》(1936)、《小人,很伟大》(1938)、《大赌博》(〗942)、《托克西》(1952)、《不完美的婚姻》(1959)等。在他的作品中,偶尔也有批判性内容,如《柏林之歌》(1948)和《罪恶的边界》(1951),但很不深刻。

毛鲁斯·格尔达

(1903~196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女演员。生于维也纳。原名格特鲁德·玛丽亚·昔法伊尔。初次演出在维也纳,后又在慕尼黑人民剧院、柏林国家剧院和德国剧院以及慕尼黑小喜剧院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杜塞尔多夫剧院演出。她于1927年从影,参加过著名导演弗里茨·朗格摄制的影片《间谍》(1927~1928)和《月中的女人》(1929)的演出,后来演出的影片还有:《陌生女人》(1931)、《哥萨克和夜莺》(1935)、《达夫尼和外交官》(1937)、《茜茜公主》(1938)、《我的妻子的朋友们》(1949)、《小城市要睡了》(1954)等。

科德斯·费尔南多

(1903~1979)墨西哥电影演员、导演。生于波多黎各圣胡安。电影放映商的儿子。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